後天<菸害防制法>新法上路將滿一年,透過推動室內公共場所禁菸,讓許多老菸槍因為吸菸變得不方便,增加了戒菸的動力,也保障了更多過去默默忍受二手菸害的人,爭取捍衛健康的權益。
心情不好要吸菸、跟人互動示好要敬菸、精神不濟也要來根菸……過去社會上賦予吸菸相當多「正當」的理由,雖然知道吸菸會傷身體,不過由於病程發展時間較長,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與肺癌的形成,需二十至三十年,因此若不是健康亮紅燈,主動戒菸的比例少之又少。
愈早開始吸菸 罹病風險愈高
台安醫院戒菸門診、胸腔內科醫師吳憲林表示,與沒有吸菸者相比,吸菸者罹病風險明顯高出許多,較早期症狀是增加二至三倍的肺炎風險,並且容易併發腦膜炎與敗血症;以心臟病與腦中風來說,吸菸者由於加速血管惡化速度,可能比一般人提早十年發生。
此外,美國針對間隔二十年的兩個世代研究比較,明確指出愈早接觸菸品,罹病風險愈高,比如二十歲後開始吸菸者,大約三十年後會出現肺部疾病;但若是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吸菸,疾病演變速度也會增快,同樣的疾病可能二十年後就發作。
杜絕二手菸 保護不吸菸者
然而菸害不只傷害自身健康,更是殺他人於無形,吳憲林表示經常吸二手菸者,即使自己完全不吸菸,肺部惡化情形也如同一天吸十根者的變化量,因此菸害新法讓室內公共場所與職場全面禁菸,就是要杜絕二手菸。
吳憲林觀察發現,去年初菸害新法實施後,戒菸門診的人數明顯增加一倍,戒菸者反應有兩大原因:第一是菸盒都必須印上警示圖文,被迫收視下起了一些嚇阻作用;第二是吸菸不再被社會認可,除了變得不方便、甚至會被他人投以不友善的眼神。之後政府雖然又增加了菸品健康捐,但因為菸品漲幅有限,所以以價制量的戒菸效果不太明顯。
借助藥物 可增加戒菸成功率
然而,從想戒菸到成功戒菸,吳憲林認為關鍵在於:「一定不能抽!」否則破戒後,往往會抽得比原本還兇,所以一定要自發性想戒菸,加上戒菸藥物輔助。他表示藥物大約能增加百分之六的成功率,若本身透過未用藥的方式就有高戒菸成功率,再搭配藥物可讓效果加倍,比如不用藥戒菸成功率有百分之十,搭配藥物可達百分之十六;若不用藥戒菸成功率增加到百分之二十,撘配藥物可提升到百分之三十二。
高雄榮總家醫部暨戒菸門診醫師薛光傑指出,雖然民眾可自行購買尼古丁替代療法的藥物,不過還是建議參加戒菸門診,或透過戒菸專線○八○○六三六三六三,讓專業人員提供協助,因為這些替代藥物,雖然可以補充血液中尼古丁的量,緩解戒斷症狀,讓人不會那麼想吸菸,但無法達到吸菸時那種滿意感,因此若以為只要用藥就可以戒菸,一旦哪天不滿足的感覺更強烈了,很容易失去信心而中途放棄。
青少年戒菸 別依賴藥物
除了傳統的尼古丁替代療法藥品,目前也有另一種非尼古丁的口服用藥,薛光傑表示,它的機轉比較符合戒菸者的期待:「讓人不想抽菸!」但因為作用在中樞神經系統、加上是新藥,除了已知部分人會有噁心、嘔吐的副作用,是否有其他影響還要再觀察。此外,戒菸門診患者使用口服藥,雖然戒菸成功率較高,但每周需自付七百五十元,價格也讓部分戒菸者卻步,寧可嘗試較便宜的戒菸藥物。
薛光傑表示,目前有三種人不建議使用戒菸藥物,一是三個月內有心臟病或中風的患者,二是孕婦與正在哺乳者,均是基於健康考量,當然他們更不可以吸菸;另外則是未滿十八歲的青少年,薛光傑指出這是因為藥物有效的證據,都是針對成年人,而且青少年吸菸多半仍未成癮,家長可透過改變環境或消費方式來導正行為,這也是菸害新法強調禁止廣告、提升菸價的目的,避免青少年容易接觸與購買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