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教育部為落實照顧弱勢學生、拉平學習落差,所推動的「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今年將挹注七點五億元補助兩千九百九十所國中小,開辦的學校也將由八成六提高到九成。
政府願意挹注經費照顧弱勢孩童,值得肯定,但各縣市教育處在經費的執行及作法上,教育部必須監督,而非只是以開辦學校比例提高為滿足。
首先,部分規模六班的國小,縣市教育處只提供三至四個攜手計畫班級數,換言之,學校被迫採混齡上課方式進行,使得教師必須同時針對不同年級的課程授課,除了易使教師疲於奔命,也剝奪了弱勢學生完整的上課權,甚至使攜手計畫班淪為家庭課業習寫的場所。
其次,授課節數與學生資格的規定缺乏彈性,在授課節數上,往往學期尚未結束,補助經費已用罄,無力支付教師的鐘點費;而有些不符合參加資格卻有意願參加的學生,受限條件不得其門而入,這些都是在經費補助之餘,應該檢討之處。
一項協助弱勢孩子學習的計畫,應該在執行上多用心,聽聽學校與孩子的實際需求,並適時調整,而非一味追求數字的美化,讓多一些弱勢孩子也能獲得幫助。
李學(嘉義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