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教課稅昨天在立法院闖關失敗,案子已延宕許久,又必須等下個會期再審,這個歷史的結很難解,但若一直卡在原地,對各方面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從政府施政來說,軍教恢復課稅約影響三十六萬人,可增加稅收一百五十九點五億元,對國家財政不無小補,最重要的是也能達到賦稅公平。
以百姓立場來看,基層民眾的微薄收入都要納稅,中階層的軍教卻可免稅,當然會引發抗議之聲,有收入就應該課稅是天經地義,不應有特殊行業的人免稅,才符合公平正義的精神。
歷經時代演變,從前「吃不飽,餓不死」的軍教行業,目前薪水不差,成為許多人嚮往的職業,這從每年報考公家機關的人潮即可看出,軍教不再是貧窮的代名詞,已是中產階級的地位。
據我了解,反對課稅的軍教並不多,只因職業較特殊,不希望採一視同仁的標準,被放在同一個基準點看待,會造成勞逸不均,反而成了「假公平」。
首先,軍人某些單位是二十四小時執勤,並非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老師必須提早到校,寒暑假仍要輔導等,所付出的時間、體力和薪支不成比例。
更重要的是,課稅後的處理方法,國防部表示軍人「課多少就補多少」,教育部卻是「課所得稅後,用於補助國民教育及幼稚教育」,也就是課個人補國家及學校,兩套作法天差地遠,才是課稅案延宕的癥結。
納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繳稅表示自己有工作能力,也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相對也是種光榮,廢除軍教免稅爭吵多年,仍無法審議通過,應盡早通盤檢討制定適宜配套措施,在考量軍教的職業環境後,找出雙方都可接受的「最大公約數」,達到租稅公平。
法雨(彰化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