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是海島國家,漁業資源非常重要,近年不僅漁民感嘆漁獲量大幅減少,例如鮪魚、烏魚等幾乎捕不到,家庭主婦也感受到魚愈來愈貴、愈來愈難買。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邵廣昭表示,拯救漁業生態,「慢漁」、「底食」刻不容緩。
世界上至少十億人口以魚類為主要動物營養來源,但目前的流網、底拖網對海洋生態造成極大破壞,全球海域和內陸水域已有百分之七十五呈現過漁狀態。
邵廣昭指出,「慢漁」就是不要把魚抓太快;抓魚稍微慢一點,漁獲量少,價格因而拉高,漁民不見得吃虧。「底食」則是要消費者多吃食物網底層的魚類。
他解釋,在食物網中,位於上層的大型掠食魚類,像是鮪魚、旗魚、鱈魚的數量較少、成長又慢,如果被抓光了,海洋生態將不穩定,不如建議吃數量較多的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