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課--佛光學的內涵精神(上)

 |2006.05.14
493觀看次
字級

多年以來,佛光山僧團與佛光會教團相繼提出利世濟民的理論架構及思想體系,已具有實踐的方法及具體的成果。此兩大佛教團體猶如人之雙臂、鳥之兩翼,在相輔相成之下,為世界遍撒和平幸福的種子,如今這些都成為研究「佛光學」不可或缺的理念。所以,什麼是佛光學呢?質言之,舉凡至真至善的精神理念,乃至促進人間安和樂利的真理妙諦,都涵攝在佛光學的範疇之內。以下僅提出佛光學的四點內涵精神:

一、菩薩叢林是佛光學

叢林道場是指有組織、有制度,能夠接引十方大眾的佛教寺院,在此特地加上「菩薩」二字,是為了簡別專修聲聞、緣覺二乘,只求自度自了的道場。像佛陀在印度建立的精舍、講堂,中國唐朝「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所提倡的農禪道場,以及後來大江南北多少集眾參禪、弘法安僧的寺院庵堂等等,皆名之為「菩薩叢林」。東晉末年,道安大師在戰亂時期仍在各地建設道場,聚徒講學;清末楊仁山設立「祇洹精舍」,印經、教學;近代李炳南在台中創建蓮社。他們不遺餘力,都具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特性,所以均可稱為菩薩叢林。
 
其他如民國初年月霞大師在上海哈同花園創設華嚴大學;太虛大師提倡菩薩學處等等,也屬於菩薩叢林的思想,只可惜因緣不具,未能擴大影響。佛光山及佛光會秉承古聖先賢的菩薩精神,懷抱慈悲濟世的願心,以淨化人間為己任,從事文化教育的深耕,重視群我關係的調和,在在顯示出菩薩叢林為佛光學的內涵精神。

二、般若生活是佛光學

佛教非常重視般若的修持,經典中說般若不但是六度之首,也是諸佛之母,又說「般若」如人之雙目,能領導其他五度走向圓滿的境界。般若智慧得自於日常生活的體驗,因此離開了生活,就沒有般若。《金剛經》開宗明義便揭櫫佛陀的般若生活:「著衣持缽」,代表佛陀手中放般若光;「入舍衛大城乞食」,代表佛陀足下放般若光;「於其城中次第乞食」代表佛陀眼睛放般若光;「飯食訖,收衣缽」代表佛陀口中放般若光;「洗足已敷座而坐」代表佛陀通身放般若光;「爾時世尊」代表佛陀時時刻刻都在放般若光。
 
一卷《金剛經》如果通曉,便能體會到日常生活中的般若風光。此外,禪門的修行著重生活的禪味,舉凡穿衣吃飯、搬柴運水,乃至揚眉瞬目、舉手投足,也都是般若的體現。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同樣平凡的生活,一旦有了般若,就能讓我們享有解脫自在的人生。
 
佛光山與佛光會一向提倡生活的佛教,鼓勵夫妻連袂參加法會,經常舉辦親子聯誼活動,強調家庭美滿的重要,注重人際關係的順暢和諧,教導民眾養成良好的習慣,凡此都說明了「般若生活」是佛光學的內涵精神。
(摘錄自《佛光教科書》第十一冊 第一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