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有聚集義;林,泛指人或事物的會聚、匯集處。茂密的樹林稱之為叢林,叢林中有不同形形色色的樹木花草,及各式各樣的動物聚集,亦蘊含著不同事物狀況的發生。同樣的,在人們群聚之處,此中的磨擦或和諧等不同狀況,也形構出一座人性叢林。俗話說「一樣米養百種人」,每個人有不同的性情與特質,有憨厚樸質、狡黠聰慧,也有柔弱不禁、剛烈不馴,也有真心直語、逢迎拍馬等等。如何不被人性叢林中這些樣態所困惑?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道?就更顯其重要性與急迫性。
其實,每個人都想把「待人處事」的課業修好,佛門裏有一類人物,會將利益大眾,視為遊戲人間般的灑脫自在,這類的人稱之為「菩薩」。在《佛光大辭典》(頁五二○九)中意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菩薩不僅僅重視群我關係的調和,更強調能利益更多的人,而不會被人覺得多管閒事或是令人討厭。
競爭與雙贏
在人性叢林裏,因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故多的是巧取豪奪、攀權附會等樣貌,就算是朋友一場,也多建立在名利之間,更增添人際關係的複雜性與紛亂。若能先學習放下這些無謂的紛爭,不是沒有調和的可能性。佛陀提出「四攝法」的教學,讓想平息人我之間虛妄的菩薩們,作為立身處事的準則,如《華嚴經》說(大正九、四三三下):「若能具足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量利。」四攝法的內容是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布施就是我們願這提供我們的經驗、才華來利益大眾。逢人不口出惡言,能說一些有意義或具建設性的話語,自然別人願意聽取吾人的意見。更能為大眾設身處地的著想,待人處事則自能更順暢無障礙。如《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中所說的(大正二十、五一上):「隨彼有情應可度者,如是現身而為說法。」就像佛菩薩有千百億化身來方便示現,並不是為了表演特技;而是為了利益大眾,人際關係自然好。
例如,維摩居士雖處居家,卻無有貪著等問題,並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之修持,任運遨翔於人性叢林中,展現十足菩薩叢林的性格。
劣智與妙智
菩薩發菩提心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雖精進勤奮於利益大眾,但也應契理契機、善巧方便,當以般若智慧去覺察眾生真正有意義的需求,否則只會換來「好心被雷打到」的尷尬場面。有些人會覺得「人心隔肚皮」,那多難啊!乾脆顧好自己就好,以免自討沒趣。但事實上,般若智慧並非憑空而降,也是在「經一事,長一智。」中歷練出來的,不但不起無意義的情緒反應,更能時時反省觀照之,自我調整之,《彌勒菩薩所問經論》說菩薩(大正二十六、二三九中):「有大方便般若智性,是故菩薩斷身見等一切煩惱。」即是菩薩以方便般若妙智救度眾生,卻不自惱亦不惱人,自己生活自在,也能利益大眾。行菩薩道實為艱辛,所謂「好人難做」;管太多會使人厭煩,啥都不管又會使人覺得高傲難親,該怎麼辦?《大丈夫論》說(大正三○、二六六下):「菩薩思惟,雖有重結使…但有悲智二事為伴,心終不疲厭。」因此唯有悲智雙運,才不會因有所疲厭而退失。
總之,世間萬象各有其性,人也不例外,各有其脾氣及特色,但「慈悲念」、「慚愧」、「羞恥」、「愛眾」、「合群」等,也是為了增進自他的幸福,善用這一部份的人性特質,即能將人性叢林轉化為菩薩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