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解釋說(頁一六四七):「成就菩提動機之發心、修行等即是道場。」又《維摩經義疏》說(大正三八、九五一上):「所言道者,謂無上正遍知佛果道也。所言場者,凡有二義:一者、即指佛果眾德之為場…以佛地眾德用為場。二者、既用果為道,以因為場,因能感果,如起道之處,名為道場。」即知「道場」不只是一般所認知的寺院道場而已,舉凡能讓吾人生起修道的菩提心,實踐自利、利他精神的善行皆是道場。
道場在哪裡?《維摩詰所說經》提示(大正十四、五四二下):「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三明是道場,無餘礙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即知道場不在建築物,也不在白天或夜晚,而在吾人日常生活每一個心念中。
為何一開始就講「直心」?當知「直心者,謂質直無諂,此心乃是萬行之本。」(引自《注維摩詰經》大正三八、三三五中)唯有先端正心,思惟與言行才不會有偏差。
《注維摩詰經》又提到(大正三八.三六三下):「無亂之境便是道場耳。若能標心為主,萬行為場,不越方寸,道自修者,乃真道場也。」想要學習「有佛法,就有辦法。」就當先平心靜氣下來,「雖見眾生諸惡過咎,終不說之。何以故?恐生煩惱,若生煩惱則墮惡趣。」(出自《大般涅槃經》大正十二、七六二上)此中不是要菩薩姑息養奸,而是不要一見他人種種惡行,就隨之怒氣沖天,不只是無法解決問題,更增添許多不必要的紛爭;應試著去思惟抉擇真正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