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云:「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
這段經文是說明一個學道出家的比丘,要如何弘法度眾,如何做人處世。最好的修行方法是「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相」。在外表看起來他是一個普通的出家人,甚至於沒有什麼才華,也沒有什麼特異的神通,是本本份份的、很樸素簡單的一位修道者,他的身心合一,表裡一致,「內外一如」。
所謂「內秘菩薩行」是指一個出家人在外形上雖沒有特色,但是不可以小看他,他內心裡面是一個大乘菩薩,發心要自覺覺人、自度度人、自利利人。舉心動念時時都希望讓人民安樂,要推動讓世界和平,希望以各種方便善巧讓眾生都能得度。
清朝玉琳國師在修行時曾經誤解他的師兄玉嵐,認為他是個不顧小節,放浪形骸,懶惰懈怠的比丘,後來經過師父的教誨,才了解他的師兄其實是一位「外現羅漢相,內秘菩薩行」的大乘菩薩,不能用世俗的眼光來了解認識的。
修道者很重視內心的世界,他內心的世界不是為個人,凡所做都是為大眾,那怕只是吃一碗飯、做一點事情,他都想和世界的眾生共同享有,惟願功德回向給全世界的人都能得到福樂。
所以出家人念念在佛道、在眾生、在利益他人,這就是「內秘菩薩行」。他不是沒有動作,他是在等因緣,等待機會,到了適當時候,所謂「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為大事也,何惜生命」為了利益眾生,頭目腦髓都甘願布施。
在中國,五台山是文殊化現的道場,在各地佛寺道場中,如僧堂、戒壇,都供奉著「僧形的文殊」,以弟子的身分協助佛陀的教化,是為內秘菩薩行,外現比丘相。
所謂「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凡是出家的比丘,他們內心的世界和外面的不一樣。有時候他內心對世間的欲望視如糞土,榮華富貴看不在眼內,也厭離生死、煩惱、欲染,但又不離開生死、煩惱、欲染,為什麼?他發願要救度眾生。大乘菩薩行者,他們就是用這樣子的心莊嚴自己的佛土,完成自己的聖格。
現今有的人參禪是修身不修心,他端身正坐,威儀莊嚴,但是心裡的貪瞋癡煩惱,一點都沒有去除。有的人參禪只重視心裡的淨化,對於外表的莊嚴、威儀一點也不注重,例如金山活佛、濟公禪師等,他們「內秘菩薩行,外現羅漢相」,他們體證禪的境界很高,但是表現在外的是怪異的樣子。所以,在《壇經.坐禪品》裡,六祖大師昭告參禪的人,參禪要緊的是,要能內外一如,也就是表裡一致。一個人的力量是可以訓練的,我們的心本來就具備有這種本能、這種力量。因此參禪可以把心裡的力量訓練得自如,所謂「心能轉境,不為境轉」。
菩薩對於人、天及聲聞、緣覺的修學,也並不偏廢,如《大寶積經》卷十三「密跡金剛力士會」舉出,菩薩為化導眾生,必先入於禪思、智慧、總持、辯才等四事法門。《法華經》宣說一乘教理,正是顯示此經的宏廣,經文中「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的說法,就是宣揚聲聞行即菩薩行。如此不否定聲聞、緣覺之行,進而提升至成佛之列,這就是一乘之教,而一乘教法,就是所有眾生都能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