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學成績歷來採用「百分制」,台灣大學考慮與國際接軌,將不再為學生打「分數」,打成績改用A+、A、A-等十個「等第」,最快明年九月入學的新生適用,其他大學可望跟進。
我認同台大的變革,除了與國際接軌,有利學生申請外國學校深造,目前評分方式也有缺點。
首先,「百分制」評分方式,通常以六十分為及格,而研究所提高至七十分,以筆者讀大學經驗,當年期末平均成績八十分以上者,班級排名可能是前百分之十,可說少之又少;如今時空條件不同,若學生成績低於八十分,老師通常被視為太嚴格、太吝嗇,會被學生視為「不營養」的課,如果不是必修,能不選修就不選修,以免拉低學期總平均,特別是用功的學生害怕會得不到獎助學金,更不願意選修。
而且,現在的老師願意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因此,打分數較過去而言,有愈來愈寬鬆的趨勢。
其實打分數寬鬆不見得不好,但時日一久,可能被學生視為理所當然,對分數嚴格的老師,甚至要求多一點的老師,不但學生不歡迎,甚至會被抵制,反而造成師資的反淘汰,扭曲了分數寬鬆的本意。
所以我認為,不論是採百分制或等第,教師都應注意評分的公平,此外,不管老師、家長與學生都應將對成績的重視,轉移到學習內容上,而不是對分數錙銖必較,才能回歸學習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