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好語最怕變為俗套,因此「古人之雅言,今日皆為陳言」。例如陳子昂〈登幽州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令後人不知道怎麼接著說才好,所以沈歸愚有言:「予於登高時,每有今古茫茫之感,古人先已言之。」人愈登高愈覺得自己渺小,用在學習上亦然。

學子在學習篆刻,總會翻閱古人作品,追溯年代最古老的印,就屬那三方商鉩(同璽):「亞禽鉩」、「□甲」及「田字形中」。
這三方印自從在黃濬所著的《鄴中片羽》發表之後,就被認定是河南安陽殷墟所出土;其中「亞禽鉩」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這方印以陽文表現,亞形邊,中有一側面鳥形,張光直的推論是古代宗廟的象徵,在《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中提出其見解,他從長沙出土的一件楚繪書上印證「亞形」即是「明堂」。
亦有認為是殷商青銅器上之彝族徽,張光遠提出多項論點,認為此方銅璽為晚商之物,更說此印絕不是鑄銘所用的「字模」,是一方具示信(族徽)實用功能的璽印,或可視為目前最早的一方肖形璽印。
近年來出土的商代青銅、樂器、兵器、食具等銘文,大量類似紋飾的不斷出現,結合甲骨文、金文比對,同時考証其性質、具體時期、使用者身分等,可確認這些「亞形」是商代古璽,不是陶範,能足以代表持有者之身分。
選「父己鼎」銘文,鑿刻此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