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假日的回程車潮,車子在高速公路慢慢的開著,我突然有感而發的問小女兒:「信君,爸爸會不會對你太好了?」只見小女兒淡淡的說:「如果太好就不好了。」我問為什麼?兒子說:「會寵壞的!」小女兒接著說:「恰恰好就好了。」
是真的「如果太好就不好了!」
想想,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進步,生活普遍更方便,物質上也更富足,不知不覺中,我們給孩子的是不是愈來愈多?或者因為平常忙碌無法陪伴孩子,而試圖用物質補償的情形,是不是也愈來愈多?父母的角色是不是已經由「人」而可以改被「錢」取代了?
《左傳》:「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驕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曾國藩家書中提到:「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錦衣玉食而後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輿馬僕從習慣為常,此即日趨於奢矣。見鄉人則嗤其樸陋,見雇工則頤指氣使,此即日習於傲矣。」「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
嗯!普賢菩薩「警眾偈」鍾云:「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增壹阿含經》中佛告阿那律:「乘無放逸,得至於無為」。寵祿過,驕奢淫佚起。太好,也就不好了。
今天在車上我隨口唸了《三字經》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告訴二個小朋友:「對你們太好,也就不好了。從現在起我不要對你們太好,你們二個皮都繃緊一點!」只聽到二個小朋友哇哇大叫,互相嘻鬧說,都是對方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