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的腳步,穩健迅速,體力過人;師父的面容,親切天真,即之也溫。此這般百年難遇的大菩薩,任誰都想追隨左右、及時親近。

十八歲時,我心中的大師能夠應機說法。當時,高職剛畢業,因為嘗試素食的緣故,輾轉踏入員林講堂;該年冬天,便與蓮友們上山受戒。記得第二天晚上,在朝山會館的陽台邊,聞著陣陣青草香,仰望星空,弦月高掛,讓人不禁感歎:世事無常!前幾天美麗的滿月,一眨眼就變殘缺。這樣思索了一會兒,即隨大眾到成佛大道,聆聽師父開示。此刻,不可思議!師父先跟戒子們問候,接著說:「一樣是陰晴圓缺,消極的人覺得無常悲哀,但積極的人卻可以創造希望,把不好的改得更好!」當下,直覺好巧,心有靈犀。爾後數年間,類似的感應,不時有之,所以我深信師父不是凡夫,絕對是菩薩再來。
十九歲時,我心中的大師最是平易近人。那年,初至朝山會館實習,發現夜晚安板時,師父會由麻竹園出來,身旁圍繞徒眾,於是默默觀察幾回,終於有一次,師父獨自回寮,我趕緊趨前問訊。試想,時間已晚,加上素未蒙面,冒然地打擾,遭受拒絕,也是正常,但師父態度和譪,示意坐下,他說:「想在山上出家,應該先看看《開山二十週年特刊》,以了解宗門思想;你先看看,一周後再來找我。」那時年輕不經意,再見師父時,當然答不出宗風內涵,還煩惱早上爬不起來。然而,師父沒有搖頭放棄,反倒邀我隨車去岡山,聽他老人家的講演。如今回想,著實感激!昔日一無所有的黃毛丫頭,居然能跟一代宗師同行,無上榮耀啊!
二十歲時,我心中的大師總是歡喜分享。置身叢林學院的二年光景裡,師父即使忙於全球布教,每年仍會為全山大眾普參數場,地點通統於檀信樓、大會堂。接心時分,師父常將世界各地的結緣品,如:手表、特產、美食等,分送大夥;也敘述弘化的見聞趣事,抑或指正缺失、提出問題。席間,長老法師穿插講述,陳述弘道的酸甜苦辣;這時,師父會緩緩地步入群眾,用溫暖的雙眼,逐一看著每個人。總之,往往二個小時下來,數百徒眾各自安心、法喜充滿!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萬卷書吧!其實,師父還有許多不同的面向,像是臨濟喝、幽默禪,均是悲智的展現。
二十三歲時,我心中的大師簡直有求必應。山上的國際單位不少,我在其中學習、服務,而辦公室的某位在家學姊,性格和善,熱衷工作,但不符主管所需,我便悄悄寫信,拜託師父幫她。過了不久,學姊告訴我,她「巧遇」師父,師父挺關心她,並說:「目前的單位,不太理想。」結果學姊很愉快地自動調職。聽完,會心一笑。後來,不耐批評的我,負氣返鄉,隔天又反悔,再度向師父提筆懺悔,不消數日,回歸寶山;當天,師父召集相關職事十餘人,順口提道:「小鳥飛出籠子,還知道要回來,已經很好了。」更云:「不要只怪別人下山,要反省自己不夠好,令人待不住。」自此,我愈益慚愧,感恩包容。
最近,人間衛視播放《佛光山的故事》,呈現了開山的艱辛,比方:寶藏館之文物,原是師父省下飯錢,徒手由國外扛回來等等,像這樣為法忘軀數十年,今日才得以中興佛教、度眾百萬。
最後,謹向師父致上十二萬分的謝意,人間有您真善美!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