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改體檢總論壇昨天召開年終記者會,檢討台灣教育的「怨」與「願」,邀家長團體和高中老師座談,並公布一名國三生寫的告白信,從七年級就面臨考基測的壓力,上國中只代表「更多更多的考試」;每節下課,同學總是往籃球場衝,回家就拚命上網,藉此紓解課業壓力。很多人對課業愈來越愈反感,「常常連做都不做就想放棄。」
二○○九年台灣教育充滿青春之「怨」,國中生怨「為何是蒼白的十五歲」,上了國中幾乎是苦難的開始;高中老師也替學生叫屈,台灣高中生要上二十三門學科,負擔居全球之冠,忙得只能利用上課時間吃飯。
大學生家長也怨,因為孩子回家說,上課蹺課、考試印小抄作弊,「大家都這麼做,不做很笨」。
中山女高老師段心儀則痛批,高中課綱「不及格」,總共要上二十三門課,高中生應付學科及活動,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夠用,結果「吃飯時間變成上課時間」。她常遇到學生下一堂要趕著參加比賽,校方要求提早十五分鐘吃飯,或因特殊狀況來不及吃早餐。久而久之,上課吃東西就變成理所當然。若是新進老師進來,看到全班都在吃東西,也不敢管,這是值得全國正視的問題。
台北市教育關懷會常務理事樂淑樺有兩個小孩,一個讀國三,一個讀研究所。她抱怨說,教科書薄薄一本,參考書是數十倍重,把孩子都壓垮了。
樂淑樺也憂心大學生愈來愈沒有羞恥心,不僅上課蹺課,考試前還到處蒐集筆記「縮印」成小小本,帶進考場準備作弊,她讀研究所的孩子雖然很用功,但是反映同學的心態說:「大家都這麼做,不做很笨!」
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表示,她前幾天看到一群高中生,看起來「吃不好、睡不飽、跑不動、學不了」的孩子,十七、八歲的孩子走路是用拖的,穿的衣服垮垮的。她質疑中學六年,抽離考試之後,還剩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