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豬糞尿常造成水汙染,環保署預計明年開徵水汙染防治費,增加養豬業成本;為降低對農民衝擊,環保署計畫推廣在養豬場廣設「豬廁所」,分解處理豬糞尿,不但可以節省養豬成本,還有助於節能減碳。
所謂「豬廁所」,就是架高豬舍的一塊區域,舖上有縫隙的鐵板,訓練豬隻在鐵板上排泄,豬糞會留在鐵板上,再定期用真空吸塵器吸走;豬尿由縫隙流入下方收集器另做處理,讓豬糞尿不會污染河川。
環保署水保處統計,台灣水汙染案件中,百分之十八檢自畜牧場排放廢水,總量約一百四十噸,平均每天要用約五十公升水洗淨一頭豬的糞便。
環保署決定積極推動豬廁所,但有養豬業者認為豬廁所無益環保,反而會增加豬場的設施成本。沈世宏仍決定一試,將協調農委會協助,以獎勵方式,鼓勵各養豬場廣設豬廁所。
另外,還委託中央研究院的楊維邦博士,開發研究豬糞尿的「有機資源再利用製程」,把豬糞用做肥料,豬尿發酵製程產生的廢棄物可用來養藻,以吸收二氧化碳;製程產生廢氣的微量氫氣,則可用來做照明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