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藝訊》旗後砲台 昔日軍事重鎮 今日觀光勝地

林禕庭 |2009.12.13
942觀看次
字級






旗後砲台聯繫南北兩區的通道。李友煌攝



雖然來過旗津多次,但之前都是假日,夾雜在觀光客中,處境比起沙丁魚真是不遑多讓。這次因緣際會,在平日時間故地重遊,少了烏煙瘴氣的遊覽車和人聲鼎沸的觀光客,旗津褪下觀光勝地的外衣,回復原有的淳樸面貌。

當地人推薦,旗後山上有個旗後砲台,不但有古蹟可看,風景更是迷人。於是記者從旗津渡輪站穿過小巷弄,來到旗後山腳,雖名為「山」,其實應該只是一座小丘陵吧!在坡度平緩的步道上走約十來分鐘,就到達「山頂」,雖然山不高,但視野出奇寬廣,山下的踩風大道歷歷在目,海岸線更是一覽無遺,無怪乎當初清軍會選擇此地作為軍事據點。

軍事重地 見證歷史

康熙時期就有在此駐軍的記載,清道光20年(西元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時,也曾營造砲台。我們今日所見的砲台,是在同治13年(西元1874年)日軍入侵恆春直攻牡丹石門,造成台灣人都很熟悉的「牡丹社事件」,清廷派沈葆禎來台加強海防,並先後派淮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督造二處砲台,一處就是旗後山的「威震天南」,另一處則是鼓山西子灣側的「雄鎮北門」,共同守衛打狗港。

清光緒20年(西元1894年),砲台配有四門6.5噸英製阿姆斯壯後膛砲;隔年,愛看國片的朋友應該很清楚,「乙未戰爭」爆發,日軍進攻打狗港,黑旗軍統領劉成良與之展開激烈砲戰,日艦「吉野號」擊毀砲台門楣「威震天南」前兩字,守軍不敵,日軍於是占領旗後等多處砲台。日據時期,大砲被拆走、溶毀,所以現在我們到此觀光,只能對著空蕩蕩的砲台基座及營舍遙想當年。

西人設計 中國風格

當年興建砲台時,特地聘請英籍工程師哈務德(J. W. Harwood)四品總教習督造,於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開始興建,隔年完工。雖然是外籍人士設計的西式砲台,但是壁面和階梯運用了各種磚砌樣式,甚至每層階梯花式都不一樣,可說是中國傳統磚砌藝術的博物館;正門更是呈現濃濃中國風,入口是典型中國式的「八字門」,兩邊門牆上以磚砌成「囍」字,在海晏河清的今日看來,完全感受不到槍林彈雨的煙硝味。

整個砲台的結構呈「目」字型,南北長、東西短,與旗後山之山勢走向一致,依南北分成三區:北區包括正門、操場及兵房; 中區為較高的平臺,中央有一條溝漕形的通道貫穿南北,連繫南北二區; 南區為砲台區,砲座沿西、南、東三面布置,下為兵房及彈藥貯藏庫。

特別的是,南區有一間面朝南方的小營房,房內有一張與牆面「一體成型」的供桌,作為官兵祭祀神明之用,雖然如今只剩一張空空的供桌,不過依照民間習俗,供奉的應該是被視為戰神的關聖帝君。

威震不存 險成羅生門

台灣光復之後,砲台乏人管理,荒煙漫草、斷垣殘壁,直到民國78年高雄市政府重新修復,並訂為二級古蹟。有趣的是,在乙未戰爭中被擊毀的門楣,僅能從老照片中辨識出「天南」二字,前兩字則出現兩種說法:

一為依據1915年劉範徵、謝鳴珂來此旅遊,並於《台灣旅行記》一書,提到門額為「砥柱天南」;另一為1927年陳錫如在《留鴻軒詩文集》之〈旗山記〉中,提到「營門匾書,威震天南。」高雄市政府在民國80年修復時,採用後者,並以虛字呈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