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聯合國氣候高峰會七日在哥本哈根揭幕,日前宣布在二○二○年以前減碳百分之四十至四十五的中國動向備受矚目。北京專家認為,中國可一掃「Mr. No」(說「不」先生)的形象,但同時未來十年得付出每年三百億美元(約台幣九千六百八十七億元)的代價。
據中國人民大學評估,要達到減碳目標的成本「轉嫁給民眾」,平均每個家庭每年得增加人民幣四百四十元(約台幣兩千零八十元)支出。不過,人民大學的估計低於國際能源總署的評估,該署認為,中國未來十年必須對能源投資四千億美元(近台幣十三兆),才能達成減碳目標。
中國能源和環境部考慮的措施包括課徵「碳稅」,專家表示,汽油、電費、天然氣、煤的價格都會因碳稅上漲,石化相關產品預料也會跟著漲價。許多人已表示,如果汽油再漲價,考慮放棄開車。
據世界銀行調查,每十名中國人中,有七人願意為緩和氣候變化而對能源和其他產品付出更高代價,但十人中僅三人認為全球暖化是「嚴重問題」。
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鄒驥率領的團隊研究顯示,中國如果把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定在百分之三十,只要延續目前的節能減排政策措施和現有技術即可實現。但現在中國確定的目標是百分之四十至四十五,從經濟和技術可行性分析,可能需以國內生產毛額(GDP)約百分之一的經濟代價來實現減排目標。
鄒驥指出,從一九九○年氣候政策談判開始到現在,中國從一開始堅持不承諾減排,被國際氣候談判圈稱為「Mr. No」,到現在主動提出高減排目標,立場已出現極大轉變。
然而,西方專家則認為中國承諾還不足。
假定未來十年中國經濟每年成長百分之八,碳強度(相對於經濟成長計算出的碳排放量)每年減少百分之四,到二○二○年時中國的人均收入將由六千美元增至一萬兩千美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將達九十億噸、人均排放量六點五噸,但碳強度仍然居高不下,每實現一千美元GDP將產生四點三噸二氧化碳。
相較之下,中國二○○六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六十一億噸,人均排放量四點五噸,每一千美元GDP產生一點四噸二氧化碳。全球人均排放量則為四噸、每一千美元GDP的排放量為零點七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