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據法務部最新統計,至十月底止,易服社會勞動役人數達五千九百一十四人,總共服役四十七萬六千六百九十小時,而且申請單位愈來愈多、呈現供不應求的情形,顯見國人對社會勞動役的成效已建立初步信心。
「三座新竹監獄容量約五千人,勞動役已經幫國人省下超過三座監獄的空間。」法務部檢察司檢察官楊秀枝表示,監獄執行「矯正業務」的成本,包括吃住、監獄地價和建築費用,一名受刑人平均約十六萬元,省下三座監獄就是省下一年八億元的開支,加上受刑人免費服勞動役為申請單位省下的薪資費用,扣除業務成本,一年國家財政的「淨收入」可達八億至十五億元,相當可觀。
曾有立委質疑,准許受刑人易服勞動役將會剝奪一般民眾的就業機會、升高失業率,犯罪率是否增加也有潛在風險;「事實上正因經濟不景氣,很多公益社福團體根本沒餘錢聘用人員,服刑勞動人為他們帶來莫大助力。」
至於治安下滑的疑慮,楊秀枝表示,勞動役上路後的九月份,刑案件數反而比八月下降一千件,也比去年同期來得少,民眾無須過度擔心。
三個月以來僅有一名勞動人在服役時「落跑」的脫序事件,但楊秀枝仍指出目前遭遇的一些困難,像是學校單位基於校園和學生安全,對於勞動人申請仍有疑慮;此外,一些身分敏感、如患有特殊疾病的受刑人,也往往不被申請單位接受。
楊秀枝認為,社會勞動役上路時間尚短,還需要更多時間來證明效益程度,並改進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