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稅制--宋人常逃漏稅

孟欣 |2006.05.09
373觀看次
字級

宋朝時,商稅徵收的地方設置有「務」或「場」,大的叫務、小的叫場,俗稱「場務」,所抽的稅分「過稅」與「住稅」兩種。過稅是過往商賈的貨物稅,相當於今日之關稅,稅率為千分之二十;住稅是商店的營業稅,稅率為千分之三十。此外,政府還把鹽、酒、茶訂為政府專賣,對鹽商、酒商、茶商課以重稅,以增稅收。為了多抽稅,有時一個州縣設了兩三個場務,商人走不了幾里路就繳一次稅,成本大為增加,到了無法承擔的地步。

《春渚紀聞》一書上說:蘇東坡當杭州太守時,有個名叫吳味道的商人,花了十萬錢從福建建陽買了二百端(紗闊一尺八寸、長五丈稱一端)的小紗,他估計從建陽把紗運到杭州,沿途一共要經過二十個場務,每個抽千分之二十的稅,運到杭州時已剩下不到一半,實在不划算,便假借說是蘇太守的私貨,企圖免稅過關,結果事情被拆穿了,這位「匿稅人」被押到衙門法辦。

宋朝時特權份子免稅闖關的故事還有不少。《西湖遊覽志餘》一書說,南宋末年的權臣賈似道買了一百艘船的鹽,到杭城去賣,因為沿途可以免稅,所以獲利甚大。當時的太學生知道此事後,憤憤不平地作一首詩嘲諷說:

昨夜江頭長碧波,
滿船都載相公鹺;
雖然要作調羹用,
未必調羹用許多。

的確,一百艘船的鹽給賈似道家廚師燒菜,要用到哪一年才用得完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