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母親節,不論是媒體、學校或民間機構都舉辦好多活動,商業界更是熱鬧非凡、商機無限,讓我們做爸爸的,又羨慕、又忌妒,怎麼父親節就沒受到這麼重視呢?當然就會吃味啦!
這幾年來,外籍配偶越來越多,小孩也都入學了。一些學者的研究發現,大陸籍或是華裔越南籍的外籍配偶,孩子在學校的學習與適應上比較沒有問題。
而如果媽媽是越南籍或其他東南亞國家的,不會說國語,他們的子女在學校的學習與適應上就較有問題,由此就可以想見,媽媽對孩子的學習影響有多大了,換句話說,孩子在上學前,多是媽媽在一起的時間較多,自然就會被媽媽所影響,所以說的話也都是媽媽所說的語言了。
在過去,我國文化對於女性的規範頗多,說女性要「三從四德」、「男主外、女主內」!甚至更用「貞節牌坊」來束縛女性,女人要謹守「從一而終」的婚姻觀,但男性卻可以有「三妻四妾」,這種不平、不合理的想法,對女性的地位不能說沒有影響。雖然如此,當女性成為母親之後,所謂「為母則強」,一但當了媽媽,為了孩子就變得堅強了,所以就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岳母刺字」的故事。
在現在,家庭的型態多半都是小家庭,且多是雙薪家庭,媽媽也外出工作,下班後,卻也趕回家燒菜做飯給全家人吃,大家似乎也認為理所當然;其他家務事也都是在飯後媽媽又再整理收拾,孩子有事也多半找媽媽講,父親跟孩子溝通不良,吵起架來,也多是靠媽媽當潤滑劑,夫妻吵架,其實也多是太太在忍讓。
有一次朋友的同事就出了這個問題,家裡大大小小的事,都落到媽媽的身上,偏偏爸爸不領情,又為了小事跟他太太吵起來了,他太太氣不過,就跟好友吐露不滿的心事,他這位朋友就說:「你老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管他,你就先離家出走到我家住兩天,看他怎麼辦?」,果然到了第二天晚上,他先生就猛打她手機,這位媽媽不忍心,就接了手機,告訴先生她在那裡,她先生帶著孩子就來接他了。
一路上,小孩一直抱怨爸爸,這位爸爸終於跟媽媽賠不是,才算化解了家庭危機。這位爸爸終於知道這個家不能沒有媽媽,也了解到這位媽媽原來承擔了那麼大的負荷,要不是太太堅忍的韌性,支持著先生無憂無慮的在外工作,怎麼成就出家的完整呢?
母親節的到來,個人雜想感言,並謹向天下家庭的默默推手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