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學系學會針對洪蘭教授批評醫學系學生上課吃泡麵、啃雞腿,形同「尸位素餐」,舉辦座談會,為了凸顯上課品質與吃東西沒有必然相關,還準備了雞腿、披薩、泡麵等,反諷意味十足。
座談會並邀請社會系教授吳嘉菱與范雲,針對學生上課秩序、醫學院課程設計與空間使用等問題,進行討論。
范雲認為,過去威權教育要學生乖乖坐好、守秩序,就代表學生認真上課,但時代不同了,現代課堂可以是自由、活潑的,這並不表示學習品質不好,更不代表學生日後的職業操守會有問題。
我認為,洪蘭教授的批判出發點良善,但部分評論卻受個人價值觀影響,例如認為學生要乖乖坐好聽課,甚至把看到的「亂象」,擴大解讀成普遍的教育問題,而且社會學家彼得柏格曾說「事情永遠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洪蘭教授所見可能只是表象,背後或許有複雜原因。
對社會學者來說,一個現象的呈現,除了反映個人的行為外,更反映了他所代表的社會(或團體、族群)的人,也就是說反映了集體行為,例如上課吃東西,後來證實是因醫學系課程繁重,經常延遲下課,延誤學生吃飯時間所致,這是醫學教育體制的結構問題。
所以,學生上課吃東西、睡覺,並不是一般人直接聯想的不守秩序、沒有規矩,而是醫學教育運作的呈現,體制才是迫使身處其中的人,做出某種行為以適應體制,就舉洪蘭認為現代學生課外閱讀不足為例,學生課外閱讀不足,極為可能是因台灣基礎教育太過填鴨,只要求學生讀課本、背書應付考試,甚至有家長看到孩子讀課外讀物,還會指責,學生為了在體制裡求生存(求高分),只好放棄課外閱讀。
不過,洪蘭教授以其社會聲望對課堂所見提出質疑與批判,是對封閉已久的教育體制投入震撼彈,加上輿論的討論,使醫學系思考結構性的問題,於是學生發起的座談會,學校更重視課程安排與空間設計,也許能幫學生爭取到好的學習環境。
但是我認為,教育問題必須從體制面改革,否則體制內的個人為了存活,只能選擇阻力最小的路,以適應體制要求;此外,批判所見現象前,除了以自己的道德標準為依據,也該多一些觀察、多一點同理心,站在學生的角度看教育環境,找出對彼此都好的切入點,才能真正對教育改革有助益。
神無月(台北市/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