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大幅報導資訊月買氣強強滾、旅遊跨年檔爆紅,台股受杜拜信貸危機影響重挫一個交易後,昨天上漲九十一點,加上日前主計處公布九月份失業率,降至百分之六以下,及經建會公布十月份景氣燈號亮出代表「穩定」的綠燈,都顯示景氣回溫了。
但是,昨天報紙卻報導,行政院研考會網路票選的十大民怨,「求職不易及失業問題」,高居第三;內政部統計低收入戶破十萬,創史上新高;社運團體統計,到上月中旬止,仍有兩萬三千名勞工放無薪假,認為,目前說景氣復甦,言之過早。
以十大民怨第三的「求職不易及失業問題」為例,主計處在公布失業率時說,未來失業率會逐步下滑,真的這麼樂觀嗎?短期立即上工計畫即將到期,除非政府續推計畫,否則將有數萬民眾在農曆年前失業。
此外,統計數字顯示,年輕族群的失業數字雖下降,但中高齡失業人口不減反增,就影響層面來看,年輕人找不到工作,頂多自己受影響,也許還能當啃老族,但中壯年找不到工作,受影響的是一家子的生計;而且找不到工作的中壯年人,就算不被逼得走上歹路,也可能引爆情緒問題,今年家暴通報案件激增,可能和中壯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有關。
再者,就算政府續推立即上工計畫,穩住失業率,然而,有一組統計數字卻潛藏隱性失業,問題非常嚴重,那就是大學生延畢與就讀碩博士生人數增加,光是今年大專延畢生多達四萬七千人,十年來就讀博士的人數增加了三倍,碩士人數增漲也驚人。
雖然說,有不少大專以上學子兼差打工,可能被納入工作人口,但我懷疑,如果扣除十年來高等教育增加的名額,將數十萬學子納入勞動市場,恐怕失業率會更難看。
大學畢業生滿街趴趴走,原本該投入就業市場的勞動力,卻窩在校園不肯出來,初就業年齡的遞延,對失業率有怎樣的影響?政府相關單位應該把帳算清楚,告訴人民。
所以,只看整體失業率的升降,意義並不大,何況降幅微乎其微,還必須看世代失業率、名目及實質薪資所得級距等相關數據,唯有多組數據全部都改善,才能說景氣復甦。
健次(北縣新店/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