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諼為孟嘗君營造「狡兔三窟」,為的是讓孟嘗君一輩子高枕無憂。他造的三窟之中,有一窟是說服齊王把世代相傳的祭器送到薛邑建立宗廟。薛邑是孟嘗君的封地,在這裡建立宗廟,孟嘗君在帝國的地位能不尊崇嗎?地位能不穩固嗎?這是馮諼深謀遠慮的地方。
北宋時代,西夏主李繼遷騷擾西部邊疆,保安軍上奏,擒獲了李的母親。宋太宗想把她殺掉,猶豫未決之際,請來樞密使寇準單獨商議此事。商議停當後,寇準退出歸家時,路過相府,以之告於宰相呂端。呂端說:「皇上告訴過你不要跟我說嗎?」寇準說:「沒有。」呂端便問:「準備怎樣處理?」寇準告訴他準備在保安軍北門外斬首,以懲戒凶逆。
呂端說:「如此做,未必合適。」於是他便進見皇帝說:「從前項羽欲烹高祖父太公以示威於高祖,而高祖卻說願分一杯羹。舉大事者是不顧父母的,何況李繼遷是不孝之子呢?陛下今天殺其母,明日即可抓住李繼遷本人嗎?如其不然,只能增加其對宋仇恨程度,反志益堅。」
太宗說:「然如何是好?」呂端說:「依臣愚見,應將她安置於延州,派人好好服侍她,以招徠李繼遷。他即便不立即來降,也可拴住他的心,因其母的生死完全掌握在我們手中。」太宗拍腿稱善說:「若不是你提醒,幾誤我大事。」後來,繼遷母死於延州,繼遷死後,其子竟來投誠。
殺了叛將的母親,這種手法太拙劣,豈是天朝大國所為?而優待他的母親,乃是懷敵附遠之舉。
還有一個故事:明朝初年,徐達率軍北逐元軍,將元順帝包圍在元上都開平。他故意將包圍圈空缺一角,讓元順帝逃走。大將常遇春覺得這本來是大功一件,怎麼能讓元順帝逃跑了呢?他異常惱怒,就是想不通。
徐達對他說:「他雖然是外族人,但已經稱帝於天下很久了。抓住了他之後,我們主上該如何對待他呢?再把一些土地封給他呢,還是乾脆把他處死呢?都不很妥當。既然都不行,那麼讓他跑掉就是最簡便的辦法了。」常遇春一時還不認為這樣做法對。等回來報告給太祖朱元璋,朱元璋也沒有對這一舉動怪罪。
世事如棋。我們在處理事情時,不妨多考慮幾步棋,想想可能出現的後果,權衡一下優劣。事情不論大小,道理是一樣的,哪怕是處理紛亂複雜的國際關係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