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課--宗教師的條件

 |2006.05.07
931觀看次
字級

在世界的各宗教歷史上,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都是因為有其各宗教的弘傳者,前仆後繼的將其所信仰宗教之歡喜與更多人分享,才得以流傳下來。就算是新興的宗教,亦是如此仰賴信徒們自發性的弘傳。因為若無人才弘化,即使教義再好,也不能普及。宗教師的重要,證之於中世紀起,基督教從歐洲繼而進軍拉丁美洲、非洲等地廣為傳布,以及佛教在西元前三世紀,印度阿育王發起國際性的傳教運動等
;乃至千百年來,佛教與基督教等各個宗教不斷的興辦教育、文化、慈善等利濟人群的事業,此均有賴於牧師、修女與僧侶等宗教師的熱心推展,始能發揮覺世牖民之功,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

宗教師,一般稱為傳教士,意謂「負有使命的人」。所謂使命,即在於宣揚教義,傳布真理,其功能猶如老師一般,負有教化社會、導人向善之責。社會上的老師,乃至醫生、律師等,尚須由師範學院、醫學院、法律系畢業,經政府考核通過,取得合法資格者始能從事;身負萬千信徒教化之責的宗教師,如果沒有經過專業培訓,資格考核,易有良莠不齊的情況發生。另外,宗教團體的管理人或主持人,當接受過良好的宗教教育機構培育;甚至於宗教團體的負責人與主要成員,也應該有該宗教的教育單位或教會組織所頒發的資格證明文件,以避免不肖之徒假藉宗教之名,而行種種不法之實。

除了資格的認定之外,健全的思想見解、高尚的道德修養、廣博的學識才能、無私的悲心願力等,都是宗教師應具備的條件。可分述如左:

一、在思想見解方面:所謂「正人說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說正法,正法也成邪」。說明正確的知見與思想之於宗教師的重要。因此,一個優秀的宗教師,除了在思惟與言行上不可邪知邪行之外,還要有宣揚聖教的性格,更須具備判別是非邪正的智慧,才能破邪顯正,導人正道。

二、在學識才能方面:宗教師「以法為師」,亦「以法師人」,故名為「師」。要對世間種種紛擾,要能有「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的定力與智慧,樂於做對大眾有意義的事,發願讓每一個人皆可「未生憂苦能令不生,已生憂苦能令開解,未生喜樂能令速生,已生喜樂能令不失」。除了廣博的學識,更要有合眾的性格,熟諳相關法規、社會脈動,強化應世濟俗之道。

三、在道德修養方面:社會大眾對宗教的期許,是希望能提昇社會正義,負有帶動淨化社會人心的神聖使命。因此,宗教師也應有正確的因果觀、忍耐力、敬業精神、感恩心等美德之涵養;並有侮辱不以為恥、卑屈不以為賤、艱難不以為苦、迫害不以為意、利眾不以為煩、恩寵不以為榮等修養,皆是宗教師理想典範。

四、在悲心願力方面:度眾的悲心願力是宗教師傳教的原動力,有了悲願,就有力量,就能精進不懈,甚至遭逢橫逆、挫折也絕不退縮,東西方都不乏這樣的宗教家,都是本著「於諸有情起大悲心」,以法為重,以眾為我,肩負起宗教師傳教的神聖任務。

(摘錄於《佛光教科書》第十冊 第二十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