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屏東訊】小學畢業的屏東縣枋寮鄉民楊三二,六年前為起造可留傳百年的「孝親生態木屋」,潛心專研日本阪神大地震木屋營建規範,不是到大學旁聽,就埋首工作室,最後竟成唐代建築木工達人,連工研院建材實驗室博士研究員都來向他請益。
「工研究最近要做實驗性的綠籬,請我協助解決木榫結合問題、繪製3D圖,我受寵若驚。」五十八歲的楊三二笑說:「研究員都是博碩士,自己小學念『放牛班』,蹺課、打架樣樣來,被記兩大過差點畢不了業,有點歹勢。」
中年才鑽研木工的楊三二幼時家貧,小學畢業後投入機械拖吊業。二十五歲時受聘美商公司到沙烏地阿拉伯工作,只看懂ABC三個字母的他,三年下來英文會話呱呱叫,也會獨立繪製機械構造圖。
回國後,楊三二用積蓄買房子、開餐廳。六年前,他想親手為雙親興建「孝親屋」,「我心目中的『孝親屋』是防震、防潮、防風、可留傳子孫的生態木屋。」
之後,他發現,阪神在大地震後,木屋營建規範要求極為嚴謹,正好能滿足他的需要。
「日本木屋多延用唐朝建築技術,木榫構造和明清時有差異。唐代木榫結構較繁複、堅固,成本高,台灣建築木匠基於現實工作需要,沒機會接觸,我為夢想天天花心思鑽研。」楊三二說,最快一年後能動工,但他不急,因為還有環保塗料、太陽能發電要傷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