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近來報導多項教育問題,包括父母送孩子上潛能開發課,幫孩子皮紋檢測,大學生被批評上課態度不佳,加上欲開放陸生來台就讀、承認大陸學歷,導致台灣學生恐慌,對未來愈來愈「迷航」。
一項調查報告指出,大半高中職及大專院校學生不知要做什麼,對自己沒信心,最希望學校教「參與社會的能力」,另外有逾四成大學生表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是覺得最痛苦的事。
筆者跟學生開會時也發現,許多學生無法設定目標,對自己很沒信心,常常一項作業尚未進行就膽怯,想跟老師說能延期繳交。
筆者認為,可利用自主和社交學習2.0的方式,克服學生迷航問題,例如台灣微軟公司推動「未來學校」建置計畫,讓老師與家長組成社群學習網路,透過資訊科技讓學生自我學習,進而培養學生可攜式的競爭力。
另外,隨著Web2.0時代的來臨,社交學習(Social Learning)2.0不應只是玩玩facebook種菜而已,而是利用社交軟體(social software)進行正面的學習,例如透過部落格和噗浪等平台,利用FOAF(friend of a friend)的概念,一些問題反而可從更多朋友的朋友身上,獲得解答。
不過家長也要善盡職責,例如灌輸孩子分數不是唯一的評量方式,若考不好,要利用多種方式來教會不懂的課業,而不是只是任由孩子從網路上找答案。
對大學生也抱持相同的態度與看法,鼓勵他們多利用社交軟體,來實現社交學習2.0的概念,讓他們對未來不再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