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張栩、謝依旻在日本圍棋界囊括不少頭銜,但為何他們要往國外發展呢?相較於中、日、韓,台灣圍棋環境又是如何?
台灣棋院院長陳錦堆撰文〈台灣棋院的未來〉中表示,棋院就像是相撲的土壇場,它提供的是棋士比賽平台,創造棋士生存空間,是神聖莊嚴的殿堂。
觀念上,棋士在棋院追求棋藝突破,凝思窺探棋道蘊涵。棋院不是為養活所有棋士而設立的,投入再多資金,最後豐收者,還是少數領先群,一般棋士仍須自謀生路,古今中外皆然。棋院滿足了棋士需求,也為社會注入不同文化素養。
中國棋院
工作人員具有公務員身分。在大陸,企業贊助圍棋,被視為是文明象徵;傑出棋士,可獲得政府工作保障,甚至棋士的隊籍變遷,也會影響到官員仕途。
重要的是中國對棋院經營的觀念,是把棋院看成公司企業來運作,擺脫棋院是「非營利單位」的思考模式,勇於創新。
日韓棋院
日韓兩國棋院,請專業棋士擔任行政重要工作,經營棋院駕輕就熟,也為棋士提供另一條可發揮所長的出路。
日本棋院有二十二家大型企業捐助比賽,捐款中若干比例,成為行政費用,舒緩經費壓力,但須支付棋士基本薪資,財務仍然顯得拮据。(據傳三段棋士月薪約日幣三萬元(約新台幣一萬元),七段月薪日幣七萬元(約新台幣二萬五千元),九段月薪有高達日幣三十萬者(約新台幣十萬元),依年資而定)。中日韓棋院也都經營業餘棋士奕棋收費,出借場地,銷售圍棋相關產品,收取證書費用,以增加收入,力求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