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屋挖井、訪視貧困家庭 學生、社會人士參與 有別單純旅遊 幫助弱勢 自己也成長
這幾年,海外志願服務相當熱門,這股「熱潮」一直鎖定在偏遠地區教育和醫療衛生議題上,同時也認為海外服務是屬於年輕人的,或者被當作自我成長的課程,然而熱潮不退,想必有更深遠的意涵在其中。……
不限年齡層
提供喘息服務
海外志願服務的種類很多,包括農作收成、造屋挖井、貧困家庭訪視等都有,服務不局限於固定的年齡層,費用也不全是昂貴得只有「有錢人才玩得起」,因為那並非真正的「旅遊」,而是「最有意義的付出」。
在海外服務裡,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成立的「伊甸服務遊學團」應是最多元領域人士參與的團隊,他們要義工走進生活在貧脊大地和落後部落、擁有純真大眼與靦腆笑容的民族裡,讓所有義工帶著愛心到被遺忘的角落去。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資源發展處公益行動中心主任朱永祥說,伊甸服務遊學團的性質,其實就是海外志願服務,只是名稱不同;這樣的服務又有三個目的:「提供喘息服務」、「帶來新的刺激」以及「讓義工自我成長」。
國內外交流
獲得新的刺激
朱永祥解釋,在當地工作的教師、早療等相關護理師,長期處於緊繃的服務狀態下,藉由志願服務,能讓他們得到喘息的機會,如同補充再出發的能量。
其次,讓不可能離開工作崗位或出國的人,可以在與海外義工互動、交流中,獲得新的刺激,有別過去的觀點,例如新式教學法、新教材,以及看事情的多元角度、概念等,間接促進當地社會的發展。
最後,是義工本身的成長。朱永祥強調,自我成長是最後的效益,海外志願服務的本質並非著重義工本身,而是本著關懷人類的悲憫心,對需要幫忙的弱勢族群,帶來實質的援助;也唯有釐清態度,熱潮才能真正持續。
參與者增加
放寬資格條件
另外,朱永祥也提到,近年海外志願服務的團體持續增加,參與者也從二○○五、二○○六年的大專青年,到去年的工程師、醫師等社會人士,參與者提高至四成,成為新時代公益旅遊的趨勢,但伊甸的服務卻與眾不同。
朱永祥指出,相關團體限制海外服務的資格,把條件訂在「限青年、語文能力佳」等並不恰當,對於只要有心、還能動,就可以參加的伊甸遊學團來說,寬鬆的條件別具意義。
任何人都能參與伊甸的海外服務,如此一來社福團體的服務就意味能透明化、被檢視;也能給參與的義工知道,世界上有人需要他們的關懷。除此之外,海外志願服務也不是像到澳洲剪羊毛那般,只著重自我成長和娛樂。
心態很重要
吃苦無私付出
朱永祥說,海外服務強調的是「心態」,一種體認到要去吃苦、無私付出的行為,正因為伊甸服務遊學團讓有心服務的人都能參與,所以,六十八歲仍跟著東奔西跑的義工也所在多有。
「伊甸就像一座橋,連結弱勢與生活優渥的人們,透過彼此互助、認識,把愛心情懷引出來。」服務他人,也就是服務自己,朱永祥語重心長地說:「願意踏上這座橋的人,伊甸都歡迎,伊甸本來就是個讓想要實現夢想的人聚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