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巡署在澎湖查獲中國大陸走私的草蓆,這種草蓆不是藺草編織,而是稻草簡略拼成,是漁民捕飛魚卵的工具。
每年五至七月是飛魚產卵季節,其習性是將卵產在海面的飄浮物上,所以漁民便用漁船拖著長的草蓆,誘飛魚產卵其上,可以說得來容易,也因此台灣沿海飛魚數量日趨減少。飛魚本身沒什麼經濟價值,但卵卻有「黃金魚卵」之稱,加工後堪稱人間美味,也是外銷日本的高檔食材。
一種稱為「鬼頭刀」(又叫飛烏虎)的魚,是以捕食飛魚為主,鬼頭刀甚具經濟價值,可以做多種料理及魚丸;而鮪魚是以捕食鬼頭刀為主,所以有了飛魚,後面會跟隨一大群鬼頭刀及鮪魚,如果沒了飛魚,自然也就沒了鬼頭刀及鮪魚,所以宜蘭縣政府曾下令禁捕飛魚卵,卻遭漁民抗議。
原住民的豐年季活動都是選在秋冬,因為此時動物都已過了生產季節,狩獵不至於打到懷胎的動物,才能生生不息;論語也說:「子釣不鋼,弋不射宿。」連古代人都懂得生態保育的觀念與作法,現代台灣人卻是竭澤而漁,而且也因濫捕遭國際抵制,難怪漁業愈來愈困難。
台灣以海洋立國,漁業是重要的經濟來源,為了漁業永續經營,政府須制定禁捕飛魚卵辦法,漁民也應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