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尋覓中華文化的美麗基因,在歷史群山裡巡逡……
一九九二年三月,白先勇的《台北人》榮獲一九九二年香港教育署指定為中學生課餘自行閱讀書目之一。兩年來,《台北人》因此而多銷了約一萬二千冊。
聽「洪範」葉步榮兄說,張系國的《棋王》也列入香港中學生課外讀物,因此多銷了許多書。後來香港教育署改名香港教育局,繼續推薦中學生課外讀物指定書單,如余秋雨《文化苦旅》、余光中《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思果《香港之秋》、鹿橋《未央歌》、蔣夢麟《西潮》、殷海光《人生的意義》等,作為中學生選讀的參考。
台灣的公家機關,譬如教育部、文建會、國家圖書館就甚少主動推薦優良讀物,寧願東補助、西補助,反而予人文化出版都是可憐兮兮行業的印象。
一九九二年四月五日,爾雅出版社「年度詩選」出滿第十集《八十年詩選》(李瑞騰編),宣布停辦;七月,九歌出版社支持的《藍星詩刊》,出版三十二期後亦宣布停刊。
一九九二年五月,林文義四十歲生日之前,將二十歲前後的事
———音樂盒的一九七一年,夾竹桃河堤的一九七二年,畢業前夜的一九七四年,綠色野戰服的一九七五年,南與北的一九七六年,寫成一則則青春迷情小品。這本由吳璧人配圖設計的四十開本小冊子,像極了一本詩集,拿在手裡把玩,捨不得放下,居然是皇冠叢書,令人難以置信。
一九九二年七月三十一日,爾雅出版社出版《洪醒夫小說獎作品集》,共收十年來「洪醒夫小說獎」十位得獎人——鍾鐵民、馬森、陳千武、蔡秀女、張大春、李潼、藍博洲、曹又方、朱天心和郭箏。
一九九二年五四文藝節、詩人張默編著的《台灣現代詩編目》出版(爾雅),此書工程浩大,自一九四九以降,舉凡個人詩集、詩選集、詩論評集、詩刊編目,台灣現代詩大事記及台灣現代詩作者籍貫、出生年表等等,是一本極為豐富又完整的新詩工具書。←弦在卷前寫的〈詩人的歷史感〉,稱讚「張默是詩的創作家,他自謙沒有受過完整的書目訓練,說從事這項工作是『土法煉鋼』,不過我認為他所煉成的鋼,成色並不遜於學院的成品,在台灣文學史的整理工作上,這部書值得肯定,也具有文學香火傳承的深遠意義。」
張默編書的功力了得,他最超完美的一次編輯成果是二○○八年,「創世紀五十四周年慶」時編出的《創世紀一九五四—二○○八圖像冊》,全書近五○○頁,十六開本彩色精印,此書不只是「創世紀」的歷史,簡直就是一部「台灣新詩史」,幾乎每一位台灣詩人,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自己。「讓照片說故事」,照片裡的詩人,從黑髮到白髮,幸虧詩人的詩永不老,詩人留下了多少詩?請讀《六十年代詩選》(大業)、《七十年代詩選》(大業)、《八十年代詩選》(濂美)、《九十年代詩選》(創世紀)、《創世紀詩選一、二集》(爾雅)、《新詩三百首》(九歌)、《剪成碧玉葉層層—現代女詩人選集》(爾雅)、《天下詩選》(天下)、《現代百家詩選》(爾雅)……只要你肯展卷,一定收穫豐碩,讀詩總是讓人精神抖擻。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出版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爾雅),這本經白先勇介紹,獲得授權在台印行的書,出版不久,即獲許多愛書人的熱烈回應,並榮獲一九九二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一九九二年年度最具影響力的書,以及入選誠品書店一九九三年「誠品選書」。
在中國大陸,《文化苦旅》同樣是一本有影響力的書,一九九三年,《文化苦旅》榮獲「上海文學藝術大獎」(每兩年舉辦一次)。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文化苦旅》是一九九二年海峽兩岸最受知識分子熱烈喜愛的一本書;但,書和人一樣,紅過頭,一定有人持不同意見,市面上也出現不少反余的文章。
經過了十六年,余秋雨又由「爾雅」出了一本《新文化苦旅》,余秋雨為此書尋覓中華文化的美麗基因,在歷史群山裡巡逡,登臨絕頂,他終於完成氣勢磅礡的文化散文全集,他的「定音」大書,當然是愛書人的文化寶藏。(本專欄每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