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柏林圍牆被和平革命推倒二十年之後,世界各國領袖九日將在統一後的德國,歡慶這個閃亮的歷史里程碑。德國當局並在柏林圍牆舊址,擺好總計一千個、長達一公里半的大型骨牌,在當天被推倒,象徵這段歷史。
德國哈雷經濟研究院報告顯示,從德西輸入德東的資金淨額,過去十年來「大幅增加」,這個數字相當於德國二○○八年經濟產能的五成以上。
從牆起到牆塌,柏林圍牆(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見證了二戰後到二十世紀末葉最重要歷史事件「冷戰」的開始與結束。
一九四五年雅爾達會議,美、英、蘇聯畫分戰後歐洲勢力範圍,東歐八國從此被關進鐵幕,戰爭元兇德國及首都柏林,則由三強及法國割據。一九四九年,美、英、法占領區建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蘇聯占領區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位於蘇區的柏林則成為西柏林與東柏林對峙的局面。
剛開始東西柏林還可自由來往,然而隨著兩邊經濟發展落差日益擴大,愈來愈多東德民眾西行之後一去不回,結果東德政權開始興建柏林圍牆。二十八年間有五千多人試圖跨越雷池、追求自由,其中至少兩百人喋血橫屍。
一九八六年,戈巴契夫接任蘇共總書記,揚棄動輒鎮壓東歐衛星國的「布里茲涅夫主義」,鼓勵這些政權效法他推動改革開放,東歐民主運動從此風起雲湧。
一九八九年,波蘭團結工聯打響民主選舉第一炮,匈牙利終結共產黨一黨專政,東德「和平革命」接著登場,其他負隅頑抗的共產政權也走上絕路;一年後東西德統一,兩年後蘇聯解體,新的世界秩序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