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一個風起雲湧、澎湃激發的日子。五四是思想啟蒙運動、是政治運動、也是科學與民主奠基的文明運動,更令人沉思的是文學運動。
有人將五四譽為近代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但是看看今天台灣的現狀,不能不有所感言。
五四文學很重要一個特徵是百鳥齊鳴、百花齊放,從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文學革命論》、周作人《人的文學》、李大釗《什麼是新文學》等文學主張 ;到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新月社、語絲社、湖畔詩社等紛紛出現;五四文學思潮與流派蔚然蓬勃,造成了文學上最自由的時刻,形成無比的張力。反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對不同的文學主張,失去了包容力,本土意識的興起,讓五四以來的沛然長河,萎縮成單調的涓涓細流。
五四的文學運動是反對用文言文寫作,提倡白話文,但是卻未反對學習閱讀古典經典,從胡適到李大釗都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學素養,他們用白話文寫作,卻從經典中汲取思想的養份。
現在全球都熱中學習中文,韓國巳經在正式教育體系中建立完整的中文課程;美國的中文教室人滿為患;新加坡也恢復中文課程份量。只有台灣國文課的比例一直下降,我們的學子不要說不看文學書久矣,連寫個流暢的作文都困難。
另,簡體字來勢洶洶。千年以來,屈原寫離騷、李白作詩、蘇東坡賦詞所用的字,巳七零八落,搖搖欲墜。
今天紀念五四,我們豈能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