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是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感染引起的感染症。它是很古老的疾病,早在皇帝內經就已有這疾病的記載。有學者在埃及三千年前的木乃伊骨頭上也曾發現結核病的病灶。結核病因感染部位分為肺結核與肺外結核。一般而言,肺結核(70%)較肺外結核(30%)常見。結核病為普遍存在於全世界,尤其是未開發及待開發中國家。雖然近年來專家已提出許多有效的防治策略,但是此疾病仍然關係許多國家的重要疾病負擔與健康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受到結核桿菌的感染,而這些受到感染的人,終其一生都有5%至10%的發病機會;結核病為全球單一病原引起最多死亡的傳染病,每年將近兩百萬人因結核病而死亡。2005年台灣結核病新發個案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93.6人、盛行率為每十萬人口121.7人、死亡率則為每十萬人口4.3人,高於大部分的歐美等先進國家,是法定傳染病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
根據研究報告發現:和一個開放性肺結核病人親密接觸,大約有30%的機率會受到感染。初感染之後,約有一半是在感染後的前5年發病,而以第一年的危險性最大。一般而言,肺結核病患者如果不治療的話,約有65%的痰陽性患者會於感染後5年內死亡。
臨床症狀
結核病之發作通常是不知不覺,許多病人並沒有全身性或肺部症狀。如果出現下列症狀的病人,應高度懷疑肺結核的可能性:(1)持續咳嗽三周以上。(2)出現其它結核病症狀(如胸痛、血痰、夜間盜汗、發燒、午後微燒)、畏寒、食慾不振、體重降低或容易疲倦)。(3)結核病的高危險群(如HIV感染者或其他免疫力低下病人)。(4)痰抹片陽性結核病人的接觸者。凡懷疑罹患結核病的病人必須盡快就醫檢驗。
傳染途徑
肺結核病主要傳染途徑是飛沫傳染,就是吸入了肺結核病人在咳嗽或打噴嚏所產生的飛沫而感染。醫護人員可經由醫療行為而感染。少部分人也可能直接經由黏膜或皮膚傷口侵入感染。結核菌除了感染肺部外,也可以經由淋巴性或血行性散播至身體任何器官,如腦膜、淋巴腺、骨骼、腸、泌尿及生殖器官等。感染腦膜就叫腦膜結核,感染骨頭就叫骨結核。但因結核菌繁殖時需要氧氣,所以大多在肺內產生病變,尤其在肺葉上半部。結核菌在通風良好,有陽光的環境下會迅速死亡,陰暗潮濕處則可存活達六個月。
潛伏期與感染期間
由受到結核菌感染到產生初期症灶大約需2-10星期。接下來的一到二年是進展為肺結核或肺外結核病的重要關鍵期。一旦感染,不管有沒有治療,結核菌素陽性反應會持續存在。理論而言,只要病人的痰中含有活的結核菌就有感染力。有些沒治療或治療不完全的病人會不定時的由痰中排出結核菌達數年之久。至於傳染力仍要看痰中含結核菌的量,結核菌的毒力,通風程度,環境因素等而定。有效的抗生素治療可以在2-4星期內減低傳染力。
診斷
肺結核診斷主要靠詢問病人的病史、臨床症狀、病理學檢查和放射線檢查、實驗室檢查,由醫師作判斷。
結核病的預防與治療
1.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如有疑似結核病症狀,應盡快接受醫師檢查。一旦發現罹患結核病,要依醫師指示定時服藥。短程直接觀察治療法是目前「國際抗癆暨肺病聯盟」提出防治結核病最有效的對策,也是世界銀行評估為成本效益最高的一項健康投資。
2.加強衛生教育,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教育民眾了解結核病的傳染途徑及控制方法。
3.避免與開放性病人接觸,減少到容易受到感染的場所。非必要盡量不要到醫院等高危險地區。
4.罹患開放肺結核病者應接受隔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