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與社會各界最近對政府全面開放美國牛肉,一片批判聲,縣市首長帶頭抵制,商家為求自保,宣示絕對不進口有疑慮的美國牛肉,消基會打算發動公投進口與否,事件方興未艾。
在許多國家對美國牛肉抱持疑慮,禁止進口時,全面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的確不宜。有人說,不妨選吃台灣或其他國家產的牛肉,問題是,就環保、安全嗎?
其實吃牛肉就是最不環保的事,不但餵養牛隻的飼料可給更多窮國人民食用,以減少飢荒,而且牛排放的甲烷,更被證實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元凶之一,汙染程度比汽車還嚴重;此外,食用牛肉影響健康,美國人因為食用過多肉品,心血管疾病普遍,台灣也因飲食西化,心血管等慢性病患逐年增加。
所以民眾抵制美國牛肉進口,除了因有狂牛症的疑慮,消費意識覺醒,如果能減少吃危害人體的肉品,更是好事。
不過,有疑慮、危害人體的食品只有美國牛肉嗎?不久前有學者說,台灣習慣以廚餘餵豬,有可能讓豬隻同類相食,不排除引發狂豬症;消基會也揭發茶葉包裝與內容物不符,標榜有機的食品並非全然有機。
再深入探索,我們日常生活所吃的蔬菜水果使用農藥,畜牧業為了讓牛羊豬隻快速長大,打了太多抗生素,養殖漁業為了保證魚貨豐收,使用大量的有毒藥劑,被饕客視為美味的黑鮪魚,含過多的水銀與多氯聯苯、鮭魚肉的色澤是色素加工…。
因此,如果遲不建立更根本的生鮮食品安全認證機制,放任食品成分與製成方式標示不清,默許大量使用農藥、添加劑的食品在市面銷售,縱然擋得了有爭議的美國牛肉進口,卻難保更多同樣有害人體的食物大量充斥市場,人們因不知情而吃得更多,後果卻更嚴重。
我認為,政府應該全面推動食品認證,無論傳統市場、超級市場、餐廳小吃的食品,都必須註明原料的產地、有無使用化學肥料、種植、捕撈、養殖方式,製成方式,杜絕標示不清與來歷不明的食品,保障人民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