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法國媒體三日披露「結構主義之父」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 圖/法新社)逝世的消息,他於十月三十日去世,享年一百歲。
法國總統沙柯吉帶領全國悼念這位備受全球重要大學推崇的學者,尊稱他為「不屈不撓的人文鬥士」,特別提及他對環境的關懷。李維史陀過去一直擔憂「許多現存的動植物絕種、以及人類活動對地球的衝擊」。
一九三○年,李維史陀橫越大西洋抵達中南美洲,他第一次呼吸到新大陸充滿胡椒與菸草味的氣息。如此的感官甦醒,開啟這位年輕巴黎學者的學術之路,現代人類學因而誕生。他在巴西雨林進行的民族誌田野工作,引領學界探尋人類內心機制。
李維史陀一九○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出生於比利時,雙親都是猶太裔法國人。二次大戰德國入侵法國,與納粹合作的維琪政權通過反猶太法後,李維史陀被迫逃離法國。他落腳紐約,他將在紐約時期稱為自己「人生的黃金歲月」。
各界公認他重塑了人類學,是結構主義的倡導者,其思想影響深遠,包括人文與哲學範疇。
結構主義的定義是研究人類所有活動背後潛藏的思考模式,並且比較任何系統裡各元素彼此的形式關係。他提出的經典例子是所有社會都禁止亂倫,說明人類透過設立這個禁忌促進及維持社會和諧。
李維史陀不願接受結構主義「之父」的封號,他認為這個學派已經嚴重扭曲、科學主張也被誇大。談到自己的成就時,他始終非常謙虛。
這位一生經歷三段婚姻,有兩個兒子的學者私下擅長手工藝、喜愛音樂,相信勞動與戶外活動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