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很多人說,傳統書法已失去實用性,它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一九七七年,一場國際性的中國書學研討會,在美國柏克萊加尼福利亞大學召開,與會的學者來自世界各國,討論內容包括中國書法的歷史。中國書體的演變,中國書法與西方繪畫的比較,及古代哲學與書法的關係等專題。這個會議,標誌著中國書法這古老的東方傳統文化與藝術,已作為一種具有世界意義的藝術形式登上歷史的舞台。
近代以來,「漢字文化圈」內的國家,其傳統社會文明都受到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這場東西方文化大撞擊中,雙方都作出一系列的反應,經過相互撞擊、排斥到適應,乃至接受與認同的過程中,西方世界對東方,特別是漢字文化圈內的遠東文明,也產生了全新的認識與瞭解,重新肯定東方文化的內在價值與美學內涵,而西方人對漢字書法藝術的理解與重視,也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完成的。
其實,遠自一九一三年始,美國學者費蘭羅沙(Fenellosa)所著的《東方美術史》,便已注意到中國書法在藝術上的獨特性,爾後,許多歐洲及美國的從事現代藝術的畫家,紛紛到遠東地區來考察東方藝術,並學習禪修和書法,他們回國後的創作,都或多或少受到此類的影響,而創造出轟動一時的「書法性抽象表現繪畫」。
中國書法所使用的漢字符號,先天具有一種抽象的形式與意味,這種抽象性,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藝術力量、審美況味及精神超脫,正好是傳達個人內在情感與心緒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式,它也正是引起並觸動欣賞者內心深處潛在情緒與感覺共鳴的中介。
亦即,中國書法的特質,不僅具備一種抽象形式的美,其書寫的過程與實踐行為中,又能體現書家的精神境界與美學內涵,並與觀賞者產生共鳴,從而達到一種精神的昇華乃至人生的體悟;正是西方現代藝術中,崇尚精神自由,個性解放,與心靈超脫等追求,類似或共同的目標。故爾,中國書法,在漫長的歲月中被視為封建社會產物創造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的特質與價值,為近代及現今最前衛的西方藝術所發現和汲取,證明它的內在潛能無窮無邊,以及它生命力的←古長青與永續不斷。
也因為傳統中國書法自身中儲藏這種獨具的審美形式與精神特質,以及內在永恆生命力,這種看似古老且陳舊不堪的藝術傳統,方得以在現代文明中重生、再起。
右圖為筆者「〈行草蘇軾赤壁懷古〉」書法,亂頭粗服,幾分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