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教育部最新統計指出,儘管原住民升學情況已改善,但和一般學生的差距還是很大,原住民的高中職在學率為百分之八十八點三七,比一般生少百分之十一,大專在學率更不到一般生的一半,只約有百分之四十一的原住民學齡人口就讀大專。
這是長期教育階層化的結果,值得我們關心。教育是當代最主要的社會制度之一,提供社會流動的機會,因此在制度設計上,如何達到「濟貧扶弱」的精神與目標,一直是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而落實教育機會均等有幾個重要議題,其中之一就是縮短不同族群之間的差距。
也就是說,讓少數族群透過社會機制,使他們在不同階段的學習與教育取得,能「迎頭趕上」,若能如此,不僅維護了教育作為社會流動重要機制的初衷,也使得整個社會機會結構趨向開放,不至於造成不平等現象。
因此許多學者就主張,透過「積極性差別待遇」,給予弱勢族群者必要的協助與照顧,避免因先天不利因素,影響他們的學習與教育取得。
原住民的人口約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二,本來就是屬於弱勢的一方,而且他們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上常處於不利的位置,因此,不管基於何種目的,扶植少數族群除了憲法有保障,政府也責無旁貸。
筆者認為,政府應正視原住民教育差距的因素,擬訂補救辦法避免擴大,並拉平差距;另外,在學習過程中提供必要的協助,如攜手計畫、補救教學、課後輔導等。
最重要的是,必須營造和諧、友善,及沒有族群偏見與歧視的安全校園,提高原住民學生自信心與尊嚴,讓他們有更大的抱負。
張凱惠(台北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