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珩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國家文物部和河南省、鄭州市文物部近日組團,考察河南省鞏義石窟寺,指導申遺工作。專家指出,鞏義石窟資源價值極高,保護管理完善,前期申遺工作已準備就緒,接續為做好文物保護、公眾宣傳、環境整治、資料整理、文本編製等後續工作,以確保石窟申遺成功。
鞏義石窟位於洛河北岸,邙嶺大力山下,始建於北魏時期,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寺後有百餘公尺長的石窟群,現存上萬尊佛龕佛像、碑刻、飛天、伎樂人,最著名的十八幅「帝后禮佛圖」,是全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孤品,堪稱稀世國寶。
據碑文記載,石窟寺原名希玄寺,唐宋時稱淨土寺,明代襲之,清稱石窟寺,是唐玄奘大師出家,也是唐太宗等皇帝禮佛的聖地,名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寺現存清同治年間重修的大殿、東西禪堂和山門等建築。寺後臨山崖有五洞石窟、摩崖大佛三尊和一座千佛龕;另有自北魏以來的摩崖造像龕三百多個、題記近二百篇及七千餘尊造像。
窟門的「帝后禮佛圖」,兩側刻有皇帝、王后、皇妃、太子、文武大臣及侍從等,浩浩蕩蕩虔誠禮佛的石雕。東、西、北三面窟壁刻有垂幔、千佛、大佛龕、神王、怪獸和伎樂人等。
另外,石窟寺優填王造像異於其他形式的佛陀造像,最具體特徵為身軀健壯。相傳是在淨土寺出家的唐玄奘大師由印度求法,帶回三軀栴檀佛像,仿造而成,堪稱石雕珍寶。
鞏義石窟寺的雕鑿受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的影響,融合印度佛教藝術與中原藝術,佛菩薩面龐較圓潤,帶著微笑,神態和善,創造出中國化的佛教造像,在佛教造像藝術上發揮了承先啟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