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家人持續的關懷和支持,可避免罹病老人陷入憂鬱情緒中。 陳于媯攝
退休生活輕鬆過,「每天睡到自然醒,吃飽中餐等晚餐」。但醫師提醒為人子女:整天賦閒在家的長輩,生活看似無憂無慮,其實,在過於悠閒的背後,憂鬱症可能已經悄悄找上「健康走下坡、社交圈日窄」的長輩們了!
台灣早已步入老年社會,而且老化的速度相當快,目前還是十人中有一人是老人,再過十幾年,很可能五人中就有一人是老人了。因此,如何活得久還能活得健康,成為國人最重要的安老課題。
撇開老化後可能產生的身體疾病,一般人比較難以判定的,應屬失智、憂鬱之類的身心及腦部疾病。而不論失智或憂鬱,愈早發現愈早治療,不但可愈快保住老人的生活功能,日後在家人照顧上,也較不致影響生活品質。
女性好發率較高
根據高雄醫學院與成大醫學院精神科的統計,在一般的社區中,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罹患憂鬱症的比例為百分之二十一點一,官能型憂鬱症盛行率為百分之十五點三(女性比男性高出百分之六),重度憂鬱的情況占百分之五點九,男女比例差不多。
由於文化背景使然,東方人通常比較不善於表達自己的心理感受,再者,對於成長於傳統社會中的台灣老人來說,「憂鬱」幾乎是個完全陌生的詞彙,加上在台灣傳統的觀念裡,精神疾病是令人羞於啟齒的「壞代誌」,所以當憂鬱症找上老人時,他們往往不會直接表達出自己的憂鬱情緒,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身體化的表現」。
老愛抱怨是病癥
舉例而言,老人可能會頻頻抱怨身體上的不適,或是臥床不起,事實上,目前臨床上很多老人憂鬱症患者,並非一開始就到精神科報到,而是先「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等到各專科醫師怎麼也檢查不出病因,才發覺可能是罹患了憂鬱症。
典型的憂鬱症症狀,主要是鬱悶和凡事興趣缺缺。這時候,必須透過引導,鼓勵他們表達出「憂鬱」的感受,或者是用提問的方式,鼓勵他們主動說出來│切記,一定要用他們理解的詞彙來問,以免他們答不出來,乾脆裝傻或不理睬。
提不起勁要注意
至於「興趣缺缺」的表現就是:對於平常感興趣的事物,現在卻提不起勁,即便有人鼓勵或朋友邀約,也提不起勁來。當出現這兩種典型症狀時,家人一定要關心,此外,如果附帶出現睡不著、吃不下、行動變緩慢、覺得自己沒有用,甚至出現「活著也沒意思」的念頭,幾乎可以百分之百確定是老人的心理病了。
最重要的,就是平時便要仔細觀察,當長輩出現「和平常不一樣」的外顯行為時,千萬不要將之視為老化的正常現象,或完全不去理會,而錯失治療的時機。
荷爾蒙左右情緒
此外應特別注意的是,成人(含老人)憂鬱症盛行率中,男女的比例大約是一比二,換句話說,女性比男性多了一倍。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楊雅旭表示,女性荷爾蒙不論過多或過少,任何波動都可能是女性容易罹患憂鬱的原因之一。
男兒淚轉上癮症
相對的,男性雖然受到社會觀念認為「有淚不應輕彈」,即使是悲傷和挫折的情緒,也不願選擇如女性般自然抒發情感,但男性常把壓抑的憂鬱和焦慮情緒,轉化為物質濫用,如酒癮、藥癮或菸癮等方式呈現,演變成麻煩的「依賴症」。
關於這一點,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黃宗正的另類看法是,傳統觀念要求男性壓抑自己的情緒,雖然不符合心理衛生,但未必全然負面,因為這同時鼓勵男性強化心理機制面對打擊。
值得注意的是,憂鬱症自殺的統計中,女性自殺次數較多,而男性成功機率較高,主要原因是男性多採取較激烈的自殺手段,所以當男性過度壓抑情緒,一時衝動走上絕路時,反而更容易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