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我就讀國民學校四年級,好像發生了一連串對我非常重要的變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回憶少年時代在語言表述與事物觀察之間得到啟發的契機。「那時我們曾步行一個小時左右,前往海邊的一個小鎮,遠足歸來後,老師要我們寫有關大海的作文。」然而十歲的大江卻只是寫道:「如果我家在海邊,波浪總會在眼前滾動,濤聲也將迴響在耳邊,那可就無法安靜地生活了。」
這篇不算優秀的作文受到了老師的批評。第二天早晨大江猶自沉浸在自憐的情緒中,信步走上了家屋後河灘上的舖石小道。柿樹林中的果實已經成熟,他一面吃著柿子,同時遠眺對岸的山峰,四周彷彿並未起風,而樹梢卻仍輕輕地逕自搖擺。此時,眼中映現出枝條上的露珠。
「以前我認為靜止不動的山林,卻如此搖曳、擺動。我意識到以前從來不曾認真觀察過,也不曾仔細傾聽過,卻深信不疑地認為山中是寂靜的。」
無意間察覺柿樹枝頭閃爍的水滴,使大江健三郎從此以後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開始熱心觀察和傾聽外界事物。藉由微微顫動的葉片,發現了整座動態的森林。「如果不認真觀察,就等於什麼也沒看。」在長時間地凝視雨滴之後,他寫下了人生第一首詩:「雨滴上/映照著外面的景色/雨滴中/另有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