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世界各國專家二十七日共聚一堂,計畫在四天會議中聚焦衡量全球民眾幸福(wellbeing)的方法,財富不再是唯一重要的事。
這場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辦的論壇,是為了回應二十國集團(G20)領袖在九月峰會中提議,建立能夠「完善考量經濟發展的社會與環境面向」的統計數字。
在南韓港市釜山舉行的會議中,也將持續推動一個以此為主題的委員會所提出的建議;該委員會由法國總統沙柯吉建立。
專家逐漸認為,以國內生產毛額(GDP)—國內生產的貨物與勞務總值—來衡量人類發展,已不符需求。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 )擔任委員會主席,委員會希望將指數系統由產值轉變成以幸福為主,亦即包括自由程度、安全、滿意、經濟與生態資源等等。
這場論壇名為「統計、知識與政策:紀錄進展、打造願景、改善生活」,邀請全球環境、發展、商業和社會等領域專家與會。
以幸福感取代GDP的概念,由不丹首創。自一九七○年代起,當時的不丹國王辛希.汪曲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就鼓吹以「國內快樂指數」(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作為國家發展目標,而非追求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