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處日前公布九月份失業率,雖比前一個月降低百分之零點九,卻依然超過百分之六,維持在百分之六點零四。主計處說,失業率下降,係因季節性失業因素消失,並指失業率高峰期已過,未來情況將漸緩。
失業率是否和緩,還需時間觀察,特別得等到年底,等政府推出的「立即上工計畫」告一段落後再看失業數字,才能判斷情況。
值得憂心的是薪資所得持續下滑。主計處資料顯示,今年一月到八月,每人平均月薪四萬三千三百三十九元,與去年同期四萬六千四百九十五元相比,下滑百分之六點七九,少掉三千一百五十六元。若接下來數個月,失業率真如預測般下滑,但薪資所得卻沒有回升,或許代表台灣就業條件惡化了,縱使國人都能找到工作,但收入大不如前,愈來愈多人在窮忙。
金融海嘯爆發後,政府雖提出救業政策,多著重失業數字的穩定,而沒注意整體勞動環境結構性變化。比如教育部之前推出補助畢業生就業計畫,隨後媒體踢爆,部分不肖企業浮報聘雇勞力,企圖從中牟利;也有企業乾脆開除資深、薪水較高的低階白領,改聘用由政府出錢補助的大學畢業生。結果,大學畢業生就業機會保住了,起薪卻壓低,而那些被大學畢業生排擠而失去工作的人,不是失業就是被迫接受條件較差的工作。
真正想改善台灣就業環境,只有從調整產業結構下手,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即是創造能吸收剩餘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像是獎勵新產業,鼓勵既有產業升級等。若放任失業人口擠向低層工作,恐怕連原本沒問題的產業都會搞垮。
明年教育部的大專畢業生補助就業計畫截止後,新舊畢業生全得找工作時,若還無法創造出足夠的就業機會,大規模的失業潮恐在明年爆發。
神無月(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