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署立雙和醫院昨天舉行睡眠認知行為治療記者會,睡眠中心心理師林詩淳(左)藉由生理回饋儀調整睡眠呼吸方法,讓想懷孕的失眠婦女放鬆心情,不靠安眠藥就能輕鬆入睡。陳易辰攝
【本報台北訊】一名失眠婦女懷孕後因不敢吃安眠藥而焦慮,導致不幸流產。另有孕婦因為失眠,憂鬱症發作,痛苦地想要帶著肚子裡的寶寶一起離開人世,家人也提心吊膽。醫師建議,想懷孕或已懷孕的婦女,在不能吃藥的情況下,可求助睡眠門診。
雙和醫院指出,全台失眠的二十五到三十四歲的女性有四十四萬人,三十五歲到四十四歲有四十八萬,這些婦女因工作壓力、婆媳問題等,失眠問題嚴重。
她們長期使用安眠藥助眠。但有些人因準備懷孕或已懷孕,希望戒除安眠藥,避免影響胎兒健康。
雙和醫院睡眠中心醫師陳佳惠說,苯二氮平類安眠藥可能造成胎兒畸形,包括唇顎裂、四肢或心臟發育異常、胃幽門閉鎖不全。非苯二氮平類的安眠藥則有早產等疑慮。
另外,針對常見的失眠問題,睡眠中心心理師林詩淳指出,失眠症狀可以透過「失眠認知行為治療」,重新找回自行入睡的能力,進而戒除安眠藥。透過放鬆訓練、刺激控制及睡眠限制等技巧,通常,患者一周一次的睡眠行為治療,六到八周就能感受到睡眠狀況改善。
林詩淳說,失眠的人常會躺在床上等睡意,愈躺愈焦慮,甚至一進房間就害怕,假日補眠可能造成生理時間延後,讓失眠情況更嚴重。她建議,假日撐著別補眠,到了夜裡才睡得著,養成固定時間起床的習慣,才能讓生理時鐘回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