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閎綜合外電報導】中國陝西省彬縣大佛寺石窟獲選列入絲路申遺中國段的遺址之一,明年將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大會審定。
為加強對大佛寺石窟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彬縣頒布施行相關法令,內容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為方針,以確保文化遺產的真實性與完整性。
大佛寺石窟博物館館長孫彬榮表示,中國已批准四十五處遺產點,與中亞以西的國家及絲路相關遺產地整合,作為跨國界線形遺產申報世界遺產,明年七月將提交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申報名單。
彬縣大佛寺石窟,地處絲路北線的主幹上。東漢時期,佛教沿絲路傳入,南北朝時逐漸興起,隋唐時達到鼎盛,大佛寺石窟反映了當時的造像盛況。
大佛寺石窟有近一千四百年歷史,為陜西省現存古代造型藝術唯一大型石窟,是絲路古道佛教興盛時期的重要寺廟之一,也是西出長安的第一大寺。全寺共一百三十個洞窟,綿延在四百公尺長的立體岩面上,由四大部分組成,即大佛窟、千佛洞、佛洞、丈八佛窟等,其中有佛龕四百餘處,大小造像近二千尊。尤其是主窟內的阿彌陀佛造像,高達二十公尺,是陝西第一大佛,也是中國第四大佛。
大佛窟為寺內主佛殿,窟內三造像為考量觀眾視覺上的偏差,上部微微前傾,有雕塑藝術發展的時代特徵,又有地方特色。
石窟的泥塑、彩繪呈現西域乃至印度佛教文化的特徵,其造像不僅數量多,且精美傳神,堪稱佛教文化藝術博物館,對於研究中國雕塑史、建築藝術史,以及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在陝西的傳播等,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