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由中研院院長翁啟惠領軍的研究團隊,經多年鑽研,成功找出禽流感病毒與宿主細胞最初結合過程中醣分子的關鍵性功能,未來可望研發出更有效的分子疫苗,對抗新型流感、禽流感,甚至可預防愛滋病、癌症及C型肝炎等重大疾病。論文昨天刊登在全球頂尖的《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馬徹表示,禽流感、新型流感在內的流感病毒,表面由「血球凝集素」(HA)與「神經胺酸←」(NA)這兩個醣蛋白所構成。其中,HA表面布滿醣分子,專門負責附著到宿主細胞的任務。研究團隊設計出四種HA,再合成出二十四種人類宿主細胞表面的糖晶片,交叉進行九十六種檢測。
結果發現HA表面上的醣分子愈少、愈短時,HA結合細胞的能力愈強,但專一性愈差。反之,HA表面上的醣分子愈多及愈長時,HA結合細胞的能力愈弱,專一性則愈好。研究團隊接著進行小白鼠的動物實驗,發現HA表面上醣分子愈少、愈短的分子疫苗,可誘發愈強的反疫反應,一旦病毒入侵時,保護力也愈好。
馬徹指出,季節性流感、禽流感及新型流感等傳統疫苗,HA 表面上醣分子都未經修飾,既多且長,多了一層遮蔽,所產生的抗體無法辨識蛋白體全貌,雖對某些宿主細胞的專一性較好,但免疫反應及保護力相對較差。未來,若能製造出HA表面上醣分子修飾得更少、更短的分子疫苗,將可誘發體內更強的免疫反應,增加保護力。
翁啟惠透露,這項研究成果已申請專利,並技術移轉給美國邁阿密OPKO Health公司,台灣子公司將在台灣繼續疫苗研發的工作,未來可望研發出新一代禽流感、新型流感等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