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孩子,前一陣子在幼稚園裡狀況頻傳,每天的聯絡簿裡,總會出現抱怨的內容。不是說孩子帶頭跑跑、跳跳,就是說他上廁所時故意嬉鬧、搗蛋。這位朋友透過聯絡簿,當天一定馬上處理老師所說的問題,並跟孩子溝通、約法三章,遇到嚴重的事,也會給予小小的警告。然而,總是過沒兩天,孩子又想出另一種花招,讓老師難以招架。
原本我以為這個孩子一定非常調皮、不受教,但是我發現,他在遊戲、閱讀、才藝課程或進行其他活動時,都能非常專注、執著;當朋友問起孩子上課時的狀況,老師也經常讚美孩子聰明、反應快、人緣好,大小朋友都很喜歡他。好壞兩極的反應,不斷交錯發生,讓這位朋友傷透腦筋。
後來,這位朋友開始抽絲剝繭,思考自己孩子的特質,想像問題背後的原因,並盡量與孩子溝通、達成共識;接著又詢問老師,孩子作怪的時間點與當下的情況。
幾天後,朋友請班上的助理老師協助,若發現孩子想作怪了,就請孩子擔任小幫手,如此,孩子得以消耗體力,同時也轉移了注意力。一段時間後,老師的抱怨少了、孩子經常被鼓勵,也多了一些成就感,而這位朋友的耳根子,也清淨了許多。
我相信,父母一定都希望孩子在學校表現優異、有禮貌、人緣好,受到老師的關注;但是孩子也跟大人一樣,若遇到身體不舒服、睡眠不足,或者營養不均衡,生理狀況影響到心理反應,便表現在各種外顯的行為上。可能包括:上課不專心、情緒起伏大、沒活力,或特別想要受到關注等狀況。若孩子在學校狀況層出不窮,親職溝通的協調與家長的介入,就顯得更重要了。
以這位朋友來說,為了了解孩子發生的問題,她特別與老師約了時間做訪談,首先確認孩子令老師困擾的具體原因,釐清孩子發生問題的時間點與情境;在家裡時,朋友會故意營造學校的情境,當孩子出現相同的反應時,就立即指正,並與孩子說明這些行為可能對他人造成的影響;或者,透過與此議題相關的圖畫書、DVD等,矯正孩子的行為、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孩子在各個階段,總會出現某些讓父母百思不解的行為問題,只要父母不大驚小怪,用正向的態度,去探究孩子是因為好奇、無聊,或想一探究竟,並隨時與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管道,如此,便能貼近孩子的想法,適時為孩子解套,讓這些問題在最短的時間內,獲最有效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