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
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
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
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
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
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
斗酒十千恣讙謔。
主人為何言少錢?
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將進酒〉
李白想跟你「一飲三百杯」,是要和你「同銷萬古愁」。愁什麼呢?愁「古來聖賢皆寂寞」,愁「天生我材卻未必有用」。可是,古來酒鬼那麼多,為何偏偏只提「陳王」?
陳王,就是曹植,曹植才華洋溢,起初曹操比較賞識這一個兒子,曾經有意立他為嗣,並且說:「子建(曹植字)在我的兒子當中最能成大事。」
曹操有一次測驗他的兒子,派曹丕和曹植各自從首都鄴城的不同城門出去辦事,可是事先卻密令守門官吏不准開城門。曹操屬下有位聰明絕頂的楊修,他對曹植說:「如果守門者不肯為你開門,你受的是王命(曹操封魏王),可以下令斬他。」曹植採用了楊修的計策,斬了守門官吏出城;而曹丕到了城門口,因為父王下令不准開門,就回去了。
曹操是不是因此而認為曹丕比較穩重,所以沒有改立曹植?不知道。可是曹植「任性而行,飲酒不節」是事實,無論是為了人民著想,還是為自家天下著想,曹操的決定都是正確的。
曹丕承襲了曹操魏王爵位不久,就篡了漢獻帝的皇位,改國號為魏,曹植被封為「陳王」。一個才氣高且任性的皇子,又因老爸以前曾有意傳位給他,於是有諸多「不敬」言論。曹丕城府深沉,一概忍下,靜候機會。
機會給他等到了,曹植和幾位官員酗酒,以致於誤了公事,曹丕於是將曹植召至宮中,命他「七步成詩」,做不出來就要動用「大法」。曹植不待開步走,應聲作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完為之不忍,就赦了他的罪。
其實,曹植不完全只是一個放浪享樂的風流才子,他曾屢次上書皇帝老哥,提出他對政治、軍事方面的見解,甚至自請率軍出征,可是都不獲批准。
而曹丕也不完全是一個篡奪王位、迫害兄弟的皇帝,他汲取東漢因外戚、宦官為禍而亡國的教訓,對諸藩(兄弟)、后家、宦官都刻意壓抑,並且用賢納諫,稱得上是一位英明之主。
偏偏造化弄人,曹植屢次上書老哥要重用同姓宗族,要防範異姓,曹丕則堅持政策,不用親貴,而後來魏國就被司馬氏篡奪了──防了兄弟、外戚、宦官,卻防不住有野心的權臣。
曹植比較對?還是曹丕比較對?實在難以定論。但是對李白而言,曹植跟他是「同路人」(既是好酒貪杯的同好,又都自負才氣,認為遭時不遇受到打壓),當然同情曹植嘍!至於「天生我材必有用」,經常只是失意者相互安慰罷了!
(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