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養生益體的中藥材怎會成為眾矢之的?以生產枇杷膏聞名的台北市百年中藥老店「慶餘堂」,向來生意興隆,不少名流人士都是忠實客戶,沒想到日前卻因熬煮中藥材的濃郁氣味,遭到附近住戶檢舉,經「嗅覺判定員」認定影響空氣品質後,慶餘堂被判處罰鍰,引發不少爭議。
「嗅覺判定作業是二○○七年才開始的新稽查業務,依『異味污染物官能測定法』,各地方環保局可逕行徵選嗅覺正常的人進行訓練,不過礙於資源有限、目前多採委外辦理。」環保署專委楊素娥指出,各地環保局每經報案,就會派出一隊六到八人的判定員,分別進行採樣和嗅味分析,超過半數認定異味嚴重,就可開罰。
事實上,嗅覺判定只是環境稽查項目中的一小部分,慶餘堂事件也是環境稽查案件的縮影,讓人注意到了愈來愈複雜的生活環境問題,以及環境稽查人員的特殊性。
稽查項目 包山包海
台北市環保局衛生稽查大隊大隊長王大鈞表示,民國七十年代,他剛進入稽查大隊時,主要的稽查項目只有空氣汙染、水汙染和廢棄物,「以前的稽查項目很單純,甚至沒有包含噪音管制。」隨著環保署成立,環境品質和維護觀念慢慢深植人心,環境稽查工作也「愈管愈雜愈多」。
「以前沒有環評,也沒有人在講電磁波,現在甚麼營建工程、自來水都含納進來了。」王大鈞指出,目前大隊勤務項目洋洋灑灑三十幾條,概分為空氣汙染類、噪音類、水汙染類、飲用水管理類、一般廢棄物類、事業廢棄物類,以及學校實驗室廢棄物汙染稽查。
王大鈞說,光是噪音一項,管制細目就包括交通噪音、捷運噪音、夜間施工、卡拉OK,近年也列管低頻噪音,未來還可能擴及機動車輛噪音。
另外,廢棄物也分營建廢棄物、醫療廢棄物、一般廢棄物和事業廢棄物;空汙部分,最常取締的是烏賊車,如柴油車排放黑煙、機車攔檢測試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等,煙火鞭炮也不能亂放等,可謂「族繁不及備載」。
最大挑戰 還是在人
勤務項目如此繁雜,但「人」的因素,往往才是環境稽查人員的最大挑戰。
「北部畢竟發展程度較高,民眾對環境品質的要求比較嚴格、容忍程度也較低。」王大鈞表示,要求歸要求,但台灣的都市計畫普遍不佳,住、商,甚至工業區、風化區混合情形嚴重,「像忠孝東路鬧區的巷子裡,全都是店面、攤販,汽機車也亂停亂竄,當地里長和住戶的檢舉案自然多如牛毛。」
王大鈞指出,環保署為了因應民意,在細部上又增加許多規定,也使稽查工作項目愈來愈多,「嗅覺判定員就是這樣產生的」。不過,王大鈞也認為,民眾若在環境問題的認定上過度主觀,就很容易產生糾紛和衝突,「像嗅覺判定這種項目,一張罰單高達十萬元,有可能讓賣臭豆腐、鹽酥雞和炸雞排的小販沒辦法生存。」
此外,民眾缺乏環境公德心以及政治力介入,也造成稽查人員的壓力。王大鈞不諱言地說,許多民眾常常向民代陳情、反映環境問題,民代基於服務民眾的立場,也逼促稽查單位迅速處理、告發,但他們前往稽查時,往往發現只是私人恩怨導致的誤會。「然而一旦真的開罰了,被罰的民眾又會找民代幫忙關說、『銷單』,我們兩邊都不討好。」
期待不同 積案如山
「對環境問題,法規有一把量尺在那裡,可是民眾往往無法理解,造成重複陳情的情況愈見嚴重。」王大鈞說,目前檢舉平台和管道大增(見上表),還能直接寫電子郵件向市長反映,尤其是北市府「一九九九」專線成立後,平均每天陳情申訴案件爆增一倍超過二百件,一個月超過七千件的陳情案,讓稽查大隊疲於奔命。
民意和環境人權的抬頭,使得在民主政治中產生的官員和民代必須時時苦民所苦、予民方便,民眾的需求也更為多元,這使得負責環境稽查工作的「綠色公務員」們,除了展現專業,也要付出更多的勞力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