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問阿姜蘇美多:「您覺得那條道最好?阿羅漢道,還是菩薩道?」阿姜蘇美多回答道:「問這種問題的人,對佛教一無所知!」
佛教經過了兩千五百年的歲月,經過多種文化與歷史的變化,至今演變出兩個主要的傳承--南傳與北傳。南傳佛教偏向於「蘭若比丘」的阿羅漢道,北傳佛教則偏向於「人間比丘」的菩薩道。南傳佛教指責北傳佛教「大乘非佛說」;北傳佛教則說南傳佛教是小乘佛教,只遵循佛陀的基本教法。
其實,無論南傳或北傳,都離不開「無我」的理念。修行最終的目的是要認識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生、無死,乃至無阿羅漢、無菩薩。因此,阿姜查說:「不求做阿羅漢,也不求做菩薩,什麼都不求。若有所求,必得其苦。」
佛陀曾經說過,他的一切教法可以濃縮成一句話:不要執著於任何一法。這便是中道的精神,即不住於任何一種看法。而中道的修行是要悲智雙運。悲與智就像鳥的雙翼,兩者並重,缺一不可。
我們不能偏向尋求智慧的自了漢,只想早日證入涅槃,了生脫死,而應該生起慈悲,接觸更多人事物。有一次,阿姜蘇美多對他的師父阿姜查說:「對於現境,我感到很疲憊,決定下一世不再投生輪迴。」阿姜查回答:「對於那些還在輪迴的人,你難道一點都不關心嗎?」
而過於偏向慈悲,一定要等到所有人都度盡了,才願意承擔作佛,則是不了達諸法空相的真理。《金剛經》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一個有大眾性格的人,如果沒有般若智慧,很可能以盲引盲,無法真正度眾,開啟眾生的般若自性。
所有教法都出自釋迦牟尼佛,無論小乘佛教或大乘佛教,最終都匯歸在佛陀「人間佛教」的大海裡。我認為,修行的重點是找到自己的中道,一門深入;同時了解到,各種不同的修行法門,是為不同根器的人所設置的方便。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今天,我們不須多做爭論,應該奉持人間佛教的本懷,廣納一切法門,一同為世界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