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瑞典學院八日揭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此前各方揣測滿天飛,雖然許多人呼籲該是詩人脫穎而出的時候了,不過此次是由羅馬尼亞出生的德國女作家,五十六歲的荷塔‧慕勒(Herta Mueller)贏得文學桂冠。
多年來被認為是得獎熱門人選、作品數度在德國文壇贏得文學獎的慕勒,一九五三年出生於羅馬尼亞的尼慈基村(Nitzkydorf),自一九八七年起住在德國。近作包括小說《狐狸當時已經是獵人》(Der Fuchs war damals schon der Jager,1992 ),以及圖文拼貼畫集《衛兵拿起他的梳子》(Der Wachter nimmt seinen Kamm,1993);台灣一九九九年引進她的長篇小說《風中綠李》(Herztier)
這位移民文學作家描繪羅馬尼亞專制制度對人性的摧殘,和她自己深有體會的知識分子的流亡。諾貝爾評審對慕勒描繪「被剝奪者景況」的能力推崇有加,讚揚其作品既有「詩的簡約,也有散文的平鋪直述,生動描繪一無所有者的處境。」
文學獎頒發一百零二屆,有七屆從缺,四屆為共同得獎。慕勒是第十二位文學獎女性得主。
歐洲中心論主導評審
在諾貝爾文學獎宣布前兩天,諾貝爾文學獎評審的新發言人英格朗(Peter Englund)表示,秘密評審小組都是歐洲人,在挑選贏家時一直過度「歐洲中心論」,他認為許多美國作家有資格獲得這個令人夢寐以求的獎項,「就我所知的大部分語言區內,有相當多的作者真正值得和可獲得諾貝爾獎,這也同樣適用於美國和美洲的作家。」
研究諾貝爾文學家多年的文學評論家傅正明,稍早即為文指出瑞典學院的「歐洲中心主義」根深蒂固,歐洲作家或以西方語言寫作的作家奪魁的可能性很大。
歐洲人最近幾年在文學獎項占有重要地位。自一九九四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獲獎以來,除了土耳其的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以及南非的柯慈(J. M. Coetzee)外,所有的文學獎得主都是歐洲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