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當這個紅色貨櫃被打開時,呈現在眼前的滿是歐洲的廢棄電子垃圾,荷蘭環境部檢查官員文克扣下這批貨物後表示:「它們原本要運往中國」。《紐約時報》昨報導指出,這類垃圾每年大量運往中國、印度、印尼和非洲,它們早已成為西方的「垃圾處理中心」。
歐洲環境局的數據指出,從一九九五年到二○○七年間,歐洲出口的紙類、塑膠製品和金屬垃圾增長了十倍。二千萬箱貨櫃裝滿各種垃圾,每年以「出口」的方式來解決,其中超過一半都從荷蘭鹿特丹運出去,讓這個曾是歐洲最繁忙的港口,如今變成垃圾轉運中心。
出口 處理成本1/4
向「窮國」出口垃圾,不論非法或合法,都變成快速增長的國際業務。許多公司想用這種方法減少環保法令對營運上的衝擊,因為若把這些廢物留在歐洲,不但處理方式容易汙染環境,還得花一大筆錢繳罰金;把它們運往中國,所費成本僅四分之一。
這麼「好康」的處理方式,讓歐洲和美國業者樂當垃圾出口大戶。
雖然美國愈來愈多的州已立法,要求對垃圾、特別是電子廢棄物加以回收,但政府對垃圾出口的限制依舊很少,監控的力道也遠遠低於歐洲,所以垃圾出口的數量仍不斷增加。香港環境部門統計,每天約有一百個貨櫃裝滿垃圾運抵。
傾倒 問題向外推
對於開發國大舉向「窮國」傾倒垃圾,歐洲環境局垃圾問題首席顧問菲捨爾卻將此解釋為:是中國和印度這類經濟快速增長國推動廢物貿易。他認為,一部分廢物對環境無害,且這些國家需要「原料」。但菲捨爾也承認,它們在回收能力、可靠性和安全記錄等方面「充滿變數」。
中國環境專家則有不同看法,他們認為,電子廢物某個程度上雖能轉變成有價值的資源,但也不能誇大它的用途,因為廢物汙染是最大的問題,開發中國家也沒有充分的技術來解決廢物汙染。